小雅·鸿雁之什·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小雅·鸿雁之什·鸿雁》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鸿雁注释】

劬〔qú〕劳:辛劳,勤苦。

矜人:可怜恤之人,指贫弱者。

鳏〔guān〕寡:鳏,老而无妻之人。寡,丧夫之女。

于垣:筑墙。

堵:一丈为一版,五版为一堵。一说长、高各一丈。

其究安宅:究,终究,最终。安宅,安居。

哲人:智慧卓越之人。

宣骄:骄奢。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鸿雁译文】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鸿雁翻译】

鸿雁飞翔在空中,簌簌扇动它翅膀。那人外出要远行,郊野之中勤劳苦。便于贫弱行周济,哀悯鳏夫与寡妇。鸿雁飞翔在空中,齐集栖息湖边。那人正在修筑墙,上百堵都已筑成。虽然辛勤又劳苦,终究还能得安居。鸿雁飞翔在空中,嗷嗷发出其哀鸣。只有这些有智者,说我辛劳又勤苦。唯有那些愚昧人,说我骄奢喜铺张。

《小雅·鸿雁之什·鸿雁》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鸿雁解读】

对于《鸿雁》主题的理解,古今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毛诗序》认为是“美宣王也”,因“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朱熹《诗集传》云:“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则提出此诗写的是“使者承命安集流民”。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各章均以飞翔的鸿雁起兴,其振翅、栖集、哀鸣暗喻着全诗的情感主线。诗中写流离远方的人民“劬劳”辛苦、筑墙劳作,只为求得一个安身之所,然而智者能知,“愚人”不解,甚而嘲讽,全诗流露出对于“鳏寡矜人”的无限哀悯和怜恤之意。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鸿雁赏析】

《鸿雁》一诗的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毛诗序》云:“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朱熹《诗集传》云:“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感而作此。”细究诗意,朱熹之说近于诗情。《毛诗序》以为是赞美宣王能安置流民,是因为同《车攻》、《吉日》、《庭燎》等诗排在一起。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来南去,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小雅·鸿雁之什·鸿雁》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鸿雁鉴赏】

这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优秀作品,但历来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毛诗序》说:“鸿雁,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鳏寡无不得其所焉。”郑玄、孔颖达的笺疏多采其说,但与诗意不符,显然出于穿凿附会。另一种解释,是东汉刘陶对该诗的理解。刘陶在上桓帝疏中说:“臣尝诵《诗》至于鸿雁于野之劳,哀勤百堵之事,每喟尔长怀。”后来“哀鸿遍野”四字,成为饥民流徙的代词,其源即出于《鸿雁》一诗,可见毛、郑、孔诸人的笺注不足信。朱熹《诗集传》就不采其说,认为作品本身“未有以见其为宣王之诗”,不过是“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这就比较接近事实了。

细看原诗三章,第一章“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开头两句,用“鸿雁”起兴。三、四两句,标明是“之子”被征远行去服劳役,而“劬劳于野”。周代是封建社会,盛行“力役之征”,亦即所谓劳役地租,人民常受过度劳役的折磨而有怨言,《韩诗外传》说的“劳者歌其事”,就包括《鸿雁》这类作品在内。朱熹解“劬劳”为“病苦”,可以想见人民在“野”外服役的痛苦状况。句中的“之子”是男性,指服役的壮丁,绝非指周宣王或其属下的“侯、伯、卿、士”。被征服役的人,也不仅限于“之子”(壮丁),而且“爰及矜人”了。“矜人”,是可怜的人,包括鳏寡在内。诗人用“哀此鳏寡”四字,紧承上句,表明这些“劬劳于野”的人,已不限于“之子”(壮丁),而包括可怜的鳏寡之人在内。封建社会初期,“力役之征”的严酷现实,都摆在读者面前了。

第二章仍用“鸿雁”起兴,“之子于垣,百堵皆作”。系指“之子(壮丁)”为封建领主筑墙(垣,墙)。旧注说是周宣王派“侯、伯、卿、士”去替人民修房子,是错误的。按当时筑墙的规定,“一丈为版,五版为堵”。“百堵皆作”,表明五百丈长的墙垣,都同时“兴作”起来,这当然不是民居,而是封建领主的墙垣。下文的“虽则劬劳,其究安宅?”是疑问语气,而不是肯定语气。“究”,终。“安”,何。“宅”,居。“之于”筑城“百堵”,其最终结果怎样呢?他到何处居住呢?当时的农奴,用劳力为封建领主修筑了居宅的墙垣,而自己无处安身,其怨气在寥寥八字中发泄出来了。

第三章仍用“鸿雁”起兴,“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是“之子”唱出前两章之后,感到只有“哲人”(即明白事理的人)才知道“我”被征服役,在野外很劳苦,在筑墙时也很劳苦;那些“愚人”,还以为“我”在“宣骄(喧嚣)”呢!愤怒之情,溢于言外。

全诗因“鸿雁”起兴,但起兴也并非毫无意义。第一章的“肃肃其羽”,用鸿雁飞行时羽声“肃肃”,象征“之子”行役的劳苦。第二章的“集于中泽”,暗示鸿雁还有“中泽”可以休息,而筑墙百堵的“之子”得不到可以安居的地方。第三章的“哀鸣嗷嗷”,象征“之子”的呼吁。艺术风格是素朴而细致的。诗篇的形式,极似《邶风》的《燕燕》,但《燕燕》是女人送女人,不过表现一点委婉的离别之情。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情调止于凄婉。本篇则自始至终充满愤怒的情调,可见情调是因为内容不同而有所差异的。

(刘知渐 鲜述文)

文章标题:《小雅·鸿雁之什·鸿雁》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466.html

上一篇:《小雅·鸿雁之什·鹤鸣》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下一篇:《小雅·鸿雁之什·黄鸟》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