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辞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释】

1、兰、菊:比佳人。开花叫做“秀”。在这句诗里,“秀”指颜色,“芳”指香气。“菊有芳”、“兰有秀”互文见义,菊也有秀,兰也有芳。

2、楼船:有楼的大船。汾河:源出山西宁武管涔山,西南流到河津入黄河。

3、棹歌:摇楫时所唱的歌。棹,就是楫,船旁拨水之物。

《秋风辞》原文赏析-刘彻古诗-两汉诗歌

【鉴赏】

据《汉武故事》,这首歌辞是刘彻行幸河东祭祀后土(土神),在舟中和群臣宴饮时所作。其时大约在元鼎四年(前113)。武帝五幸河东,只有这一次是在秋季。本篇写感秋、怀人和自伤老大的心情。

雄才大略、威赫一世的汉武帝刘彻虽不是著名的诗人,但他的《秋风辞》却在汉代文坛放射出令人眩目的光彩。明人胡应麟称它是历代“帝王诗歌之美者,非当时臣下所及”。(《诗薮·外编》卷一)鲁迅先生也说它“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汉文学史纲要》)。

《汉武故事》载,武帝行幸河东祭祀地神,横渡汾水,在舟中与群臣欢宴,回首遥望国都长安,目触心感,即兴写了这首诗。

本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曲英雄哀叹迟暮之歌。作者以香花芳草遭受秋风摧残作比拟,揭示了人的生命与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矛盾,抒发了悲秋怀人和自伤老大的感慨,表现了对青盛年和美好事业的眷恋。情调虽有些绵缠低沉,但并不是消极颓唐。字里行间,闪现着奋发有为者“壮心不已”的搏动和“时不我待”的呼唤。全篇极其自然地将慷慨沉雄与哀怨凄婉融成了一体,语言艳丽而未失于纤弱。

全诗共九句,可分为两个段落。

第一段,即前四句,主要写感秋怀人。从这一立意出发,作者首先用“赋”法铺陈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虽然只有两句,寥寥十余字,却是神来之笔,妙通造化。请看:秋风席卷天宇,吹得九霄之上白云翻飞;地面上的花草树木由绿变黄,纷纷从低空落下;一排排大雁展翅掠过高空向南飞去。这景象,活似一幅寥廓萧瑟的秋景图。画面上展现了太空、高空、低空、地面四个层次,有效地增强了物象的立体感;描写的对象虽然只有秋风、白云、草木、雁群,却从无形写到了有形,从无生物写到了植物、动物,收到了“以一总多”的良好效果,从整体上创造了秋气笼罩宇宙万物的艺术氛围。再从色彩方面来说,“白云”的“白”色,“草木黄落”的“黄”色,也都恰切地点示了天地之间清空凄凉的秋色。如果仅就字面看,这两句诗连一个拟声词也没有用;但是仔细揣摩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个词组都隐含了一种音响。“秋风起兮”,使人可以听到欧阳修《秋声赋》所说的“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之声;“白云飞”,必然有狂飚怒吼;“草木黄落”,定会产生摧折残枝败叶的音响;“雁南归”,当有凄厉的鸣叫。显然,这两句描写秋景,不只做到了绘色,而且兼得绘声之妙。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称它为“有声画”,也并非溢美。

肃杀的秋天,是自然界对姹紫嫣红的春天的否定。置身万顷秋声秋色之中,作者不禁联想到人生的“春天”和“秋色”深有感触地吟咏道:“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所谓“秀”,即鲜艳美丽的颜色;所谓“芳”,即沁人心脾的香气。这里的“兰有秀”与“菊有芳”,是互文见义。意思是说,兰花和菊花都有艳丽的色泽和诱人的芳香。联系下一句,可知作者用它们比喻“佳人”的青春。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用“美人”指代理想的贤能国君。作者所说的“佳人”,究竟是指美女还是理想的政治人物呢?我们认为,屈原和其他古典诗人常用美女不遇佳偶,比喻政治上的怀才不遇。但是,不只本篇没有触及仕途坎坷的问题,作者一生也无此类不幸遭遇。因此,这里的“佳人”,即指美女,别无寓意。“怀佳人兮不能忘”,既不是强调钟情相思,也不是出于念远伤别,而是沿用《离骚》“美人迟暮”的字面意义,慨叹人的青春不常驻,犹如兰菊的花香经不住秋风的扫荡,立意颇有哲理性。这两句在写法上也是值得借鉴的。前者用兰花、菊花紧承上句的“草木”,委婉比喻,极为自然地由写景过渡到了抒情;后者直抒胸怀,画龙点睛,有力地深化了写景的意蕴。统而言之,这两句与开首二句结为一体,做到了即景生情,情景交融。

第二段,即后五句。作者的创作意向由悲秋悯人进入自我反思。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三句,生动地描绘了泛舟浪游的欢乐。作者乘坐着高大的楼船,泛游黄河的支流汾水,击浪前进,横渡中流,扬起一道道白波,又有侍从人员为他奏乐助兴,吹箫鸣鼓,高歌摇船曲。如此情景,又可以说活似刘彻自制的一幅“帝王泛舟图”。然而,画面的布局,与第一段则有所不同。第一段,写景笔墨多,结构疏朗有致。本段则以作者为中心,以人的行动为主,紧密地联结了交通工具、游览地点、行驶进程、客观景象、乐器、歌曲。不但结构集中紧凑,而且造成了强烈的动画感。特别是“泛”“济”“横”“扬”“鸣”“发”六个动词的连用,一气贯下,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作者乘舟横渡的愉快心情和浓厚的游览兴趣。

最后两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上一句紧承前面的欢乐之状直转而下,后一句诉说乐极生悲的缘由。作者情绪的急骤变化,包含着复杂的意念活动。从全篇来看,其中有物换星移、春秋代序所触发的联想;有“物极必反”的哲理性反思;有对少壮之年的美好回忆;有“老冉冉其将至”的悲伤。但是,希望青春永存,祝愿美妙的事物永不消逝,在这些纷繁的意念活动中,起了主导作用。因此,我们说,作者虽在自伤老大,却无颓废沉沦之意。在写法上,最后两句以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慷慨悲凉,警策激越,发人深思。

这首《秋风辞》,受《楚辞》的影响十分明显。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句法也比较自由,除两句由八字组成外,其余皆由七字组成,辞藻也较为宏丽。所以,胡应麟在《诗薮·外编》卷一中说:“《秋风》,则《骚》。”明确指出它属于骚体,源于《楚辞》。汉武帝的曾祖父刘邦,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大风歌》,原文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也是骚体。《秋风辞》显然也受了《大风歌》的影响。但是,由于二者的思想内容不同,竟招来了有些评论者的不同褒贬。宋人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说:“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至武帝《秋风辞》,言固雄伟,而终有感慨之语,故其末年,几至于变。”我们认为,这种批评有失公允。武帝在《秋风辞》中表现的感慨,是人之常情,没有至尊至上的帝王的矜持和造作,情调也是健康的,因而深得历代选家的重视。他晚年的弊政和宫廷的斗争,与此诗中的感慨没有必然联系,无须牵强附会。《大风歌》与《秋风辞》各有千秋,不应抑此扬彼。在文风上,二者确有差异。《大风歌》语言质朴劲健,写法比较单调;《秋风辞》语言华美宏丽,写法上铺陈 渲染,变化较多。如果仅就文学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来考察,这是因为:汉初文坛崇尚质朴的散文,而汉武帝时期富丽堂皇、铺张扬厉的大赋已经进入了繁盛时期,成了雄踞文坛的主要文学样式,作为《楚辞》遗响的《秋风辞》,也受到了汉赋的熏染。读《秋风辞》,对于我们了解辞、赋两种文体的相互影响和演化,也是有帮助的。

(韩理洲)

《秋风辞》原文赏析-刘彻古诗-两汉诗歌

【诗人名片】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是汉景帝中子,继景帝即位,在位五十四年。刘彻在文治和武力两方面都有重要的措施,其直接和诗歌发展有关的是建立乐府,采集民歌。刘彻爱好辞赋,他所作的歌诗六篇,文辞都显然受到《楚辞》的影响。

文章标题:《秋风辞》原文赏析-刘彻古诗-两汉诗歌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552.html

上一篇:《垓下歌》原文赏析-项羽古诗-两汉诗歌

下一篇:《讽谏诗》原文赏析-韦孟古诗-两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