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穆清风至

古诗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

青袍似草,长条随风舒。

朝登津梁山,褰裳望所思。

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

【注释】

1、穆穆:和。

2、条风:立春时候的东北风,又作“调风”。这句《玉台新咏》卷一作“长条随风舒”,今从《艺文类聚》卷八十一。

3、津梁:渡水处为“津”,架在津上的桥为“津梁”。山:似是“上”的误字。

4、褰裳:提起裙裳。褰裳是登桥时的动作。

5、抱柱信:古代有一个男子名叫尾生,和一个女子相约在桥下相会。女子不曾到,河水却暴涨起来,尾生不肯离去,抱着桥柱淹死。这是宁可牺牲性命不肯负约的故事。皎日:《诗经·大车》云:“谓予不信,有如皎日。”古人往往指日为誓。以上二句是说怎得像尾生那样守信的人和我指着太阳定下誓约?这是深怨“所思”不可靠的意思。

《穆穆清风至》原文赏析-古诗十九首-两汉诗歌

【鉴赏】

这是女子春日怀望所欢的诗。上半写由风吹衣裾而想到对方的青袍。下半写望而不见的怨思。

春天来了,那朔风的凛冽、变而为春风的温暖;随之,大地长出的草现出青青的颜色,树枝的长条也伴着东风舒展开来。在这洋溢着生机的景色中,一位妙龄女郎,穿着轻软的绮罗上衣,呼吸新鲜的空气。一阵柔和而洁净的风,吹动了她那衣服的前后衣襟,显得她多么出神而若有所思!这不觉令人联想起《吴歌》中的“罗裳易飘飏,小开骂春风”和“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也想起“温风入南牖,织妇怀春音”和“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本诗起始两句,虽然不同于上面联想起的歌词,由三、四两句看来,至少是十分接近的。《毛诗·生民》说“穆如清风”,首句正是承袭它而稍加变化的。

第三句的“青袍”,自然指的第二句“我”所思的对象,但第四句的“长条”是否只是指一般树木的长条呢?如果是的话,就全诗的结构说,两句一意,也两句一转。如将“长条”解为一般树木的长条,那第三句与第四句就不相映衬了。而且第三句既咏所思之人,第四句反而咏自然之物,连接既不紧密,立意又复分散,稍谙吟咏的人,都知道那样写是不好的,写这首成熟诗的诗人,何至于那样漫无头绪?依我的意思,“长条”在表面上是写一般树木的长条,实际写的却是她所思念的人——这人虽不在身边,那长长的身影却深深地留在脑中。一般树木的长条,固然随风而舒展它那长长身影,而人的长长身影也随着春风的吹过而容光焕发、意气昂扬,使身心舒展开来。所谓语意双关,若即若离,你说它写的这个,偏偏不只是这个,还写了那个;你说写的那个,却表面看来写了这个,同时还写了那个。这样一来,不但增强了诗的层次,也增加了诗的意趣,从而扩大了诗的容量。照上述想法,这两句是写她所思者的衣着和身影:他穿的青袍如富于生机的春草,他长长的身影临风舒展,显示了青春的活力。像这样一个有朝气、有作为的小伙子,怎不令她思念?

“朝登津梁山”的“山”字,应从《玉台新咏》作“上”,这样便文从字顺合于情理了。“褰裳”就是提起前裳。这两句是从想象所思的人,而想见所思的人。因而不但早晨就登上津梁,进而提起前裳看望所思的人。从想象变而为想见的行为,她对他追求迫切,就表现出来了。

她的行为并没有达到目的。她虽然登上津梁盼望所思的人,她联想到《庄子·盗跖》所载尾生守信的故事。如果她达到了目的,为什么还要发出“安得抱柱信”的希望呢?正由登上津梁,提起前裳,纵目四望,渺不见人,失望之后,才抱怨所思者的失信,而发生失望后的希望。如果真有尾生那样为爱情而牺牲生命的人,那么,自己也可以指着太阳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末句从失望道出希望,复从虚拟的希望表明自己的内心。可见她对于爱情的追求固然迫切,而她所思的对象背约不来,也就在这儿透出来了。

短短八句,分作四层写:由看见时令景色而欢悦,由欢悦而思念她的对象,由思念而采取行为,由没有达到目的而失望以至复由失望而寄希望,一贯而下,有如串珠,言短而意丰,曲折而多情,在汉代古诗中,这是少见的。

(郑文)

《穆穆清风至》原文赏析-古诗十九首-两汉诗歌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穆穆清风至》原文赏析-古诗十九首-两汉诗歌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586.html

上一篇:《上山采蘼芜》原文赏析-古诗十九首-两汉诗歌

下一篇:《橘柚垂华实》原文赏析-古诗十九首-两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