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
古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注释】
1、阿:发语词。
2、冢:高坟。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当归客打听家中有什么人的时候,被问的人不愿明告,但指着那松柏成林荒冢垒垒的地方说:那就是你的家。言外之意就是说你自己去一看就明白了。以下便是到家后的事。
3、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4、植物未经播种而生叫“旅生”。旅生的谷与葵叫“旅谷”、“旅葵”。
5、贻:送给。
【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的诗。诗中的主人公少小从军,老年还乡,还乡后才知道亲属已经死尽,家园成了废墟,实际上已经是无家可归了。这诗反映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
这首民谣式的诗歌具有巨大的思想和艺术的容量。
此诗在艺术上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善于选择和截取。诗将主人公在六十五年中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以及像他这样成千上万的人所经历的一切艰辛,全都浓缩在这个老兵回到“家”中的短暂时间里所见所感而形成的艺术情境中,让读者透过诗中言内的意象去想象和领悟其言外的意蕴。诗一起始,就给读者留下一个硕大的空白。
黑格尔说:“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美学》第一卷)美国批评家布鲁克斯认为在诗的艺术情境中“矛盾情境”是最好的诗结构。他所说的诗结构是指由韵律、意象、语意系统、象征境界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能够产生艺术力量的全部内容和形式,是由诗的各部分、各组成因素而构成的整体关系,微妙秩序。这首乐府古诗艺术上的其次一个成功之处是它再现了某种“矛盾情境”。
这种“矛盾情境”首先表现于人物心理情境的冲突中。此诗语意系统的表层结构由五个突出点即五段组成。头两句为一段。它除了概括主人公生平、截取其最富启示性的一段经历、将大半个世纪频繁的战事推向言外空白处。还有这样的一个结构功能,即在叙述中暗含着诗的主人公少小应征、老大还乡的兴奋之情。这从“始得归”三字可见。三至六句为第二段。这段与前段相互映衬,构成一种矛盾情境:正当他步履轻快、遥望家门、沉浸在亲人团聚的幻境中时,岂料朝思暮想的亲人早已死绝、老屋如今变成乱坟堆,热切的希望顿时化成泡影,喜悦转为辛酸。第三段用类似现代电影蒙太奇手法,由远镜头“遥望”拉向近镜头特写:“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虽短,满目荒凉的景象一览无余。这景象暗示这位老兵的内心世界已由惊异、辛酸转为悲戚。此情此景与归途中因团聚的渴望而升起的幸福憧憬形成了更大的反差。第四段写老汉定神之后着手用杂谷野菜做饭蔬,但“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六十五年埋在心底的悲愁哀怨,一齐涌上心头;无比的孤独凄怆,全盘托出。至此,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面对着荒凉的景象,身受着这惨苦的境况,他孤苦至深,悲哀至极,感情发展到了顶点。“东向望”,是望归程,无归宿,人生绝望的表现。这个“望”字饱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凝聚着无尽的心理图景、情感内容。归家后所见所感形成的心理冲突,用一生的甘苦精心编织的梦的破灭,全凝结在这个表情动作上了。
于是可见,这首叙事诗把这位老兵一生的坎坷经历浓缩在一个暂 短时空中,通过其心灵情境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生的悲苦,是极其真实、非常成功的。但这悲剧真实又是以荒诞的形式表现的。荒诞即光怪离奇、违反常态也。诗的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就有荒诞意味。“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说明归屋仍在、院落尚存,然与“松柏冢累累”叠印在一起,岂不荒诞?但这种荒诞式的夸张却以诗的形式,逼真而又高度简洁地再现了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和这位老兵家人死绝的悲惨景象,荒诞成分反而加强了诗的悲剧效果。荒诞成分与悲剧真实有机统一,是此诗“矛盾情境”的言语表现形式。言语情境与心灵情境融合,酿就了本诗的象征境界,使这首诗具有深刻宏厚的概括性和由此及彼的暗示性。
一首诗,意味着“诗人能够将诗中互相冲突的各种技巧、思想及各种元素形成一种完美的秩序”(王润华《中西文学关系研究》)。在《十五从军征》中,将各个意象组成一个象征世界,把自然景象和心灵世界、荒诞形式和悲剧内涵组成一个微妙秩序、有机整体的,是诗中主人公的“视点”。诗依人物回家的程序,从“得归”到遥望家园,到走近家门,到走入家屋,而后又步出家门,由远而近,层次分明地展现“我”返回家园所听到、看到、感到的家破人亡的情景。人物感情的波动,随着描写的顺序,逐步引向高峰。他的注意所在,反映出影响着他此刻的心境状态。诗的主人公是事变的见证人,他的希望、辛酸、悲苦和绝望,不期然而然地传染给读者。第一人称“视点”带领读者逐次进入作品所描绘的象征情境中,读者跟随主人公的“视点”,透过作品所描绘的艺术景象进入人物的心灵世界,透过心灵情境窥视当时社会。从诗的视角位移深入到人物的心理空间,再扩展到广阔的社会现实、历史深处,这就是本诗象征性的表现和特写性的再现高度统一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美学效应。
(皇甫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