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注释】
1、我:诗人自称。
2、客:指死者。豪:读为“”,就是“号”。古人对于新死者须行招魂的礼,招时且哭且说,就是号。诗人要求乌先为死者招魂,然后吃他。
3、子:指乌。以上二句是说这些战死在郊野的人一定没有人来埋葬,已腐烂的肉体绝不能离开乌而逃走,先号后吃也不迟。
4、激激:清澄。
5、冥冥:幽暗。
6、枭骑:就是“骁骑”,良马,喻战死的英雄,也就是指上文的“客”和下文的“忠臣”。
7、梁:表声的字,下同(古乐录著录歌曲,用大字写歌辞的正文,用小字写其中的泛声。流传久了,声和辞往往混杂起来。汉《铙歌》中有些不可解的句子,主要原因便是声辞相杂)。筑室:指构筑宫室、城堡、营垒等工事。
8、以上二句言那些服工役的人为何也像兵士一样南北征调呢?
9、这句是说壮丁既不能在乡生产粮食,君主也就无从得食了。
10、忠臣:指战死者。这句是说那些应役筑室而南北奔走劳苦致死的人,即使愿意痛快地战死,落个忠臣名号,还得不着呢。
11、以上四句是说由于良臣不可得,战者只有朝出而无夜归。良臣,指善于谋划调度的大臣。
【鉴赏】
这是诅咒战争和劳役的诗。前方白骨暴露,后方禾黍不获,受尽痛苦的老百姓虽不敢明白地攻击朝廷,但也忍不住借良臣之思表示出他们的怨愤。本篇是汉乐府诗《鼓吹曲辞·铙歌》十八首之一。《铙歌》本是军乐,但歌辞内容庞杂,其中有叙战阵,有纪祥瑞,有表武功,也有关涉男女爱情的。歌辞产生的时代不出武帝和宣帝(刘询)两朝。有些是文人的制作,有些本出民间。这里所选的三篇都是民歌。
在反映战争生活的电影、电视剧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一场激烈、残酷的肉搏战之后,沙场上一片死寂,金戈铁马看不见了,但见尸体遍野,血流成河,厮杀的吼声听不见了,但闻河水呜咽,悲风呼啸。这时,成群的乌鸦在天空盘旋,不时地俯冲下来争食尸体……《战城南》这首乐府民歌,留在人们脑海里的正是这样一个可怕而又难忘的印象。
诗的开始两句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都有战争,也都有战死的人,他们的尸体暴露野外,得不到埋葬,正好成为乌鸦的美餐。看到这种凄凉的场面,谁能无动于衷呢?然而,诗不仅仅停留于此,其更高明的地方在于这些尸体在被乌鸦啄食之前的一刹那,诗人异想天开,与乌鸦对话,要乌鸦先为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号哭、招魂,并且说:“反正他们已经死在荒野,谅必也得不到埋葬,这些腐烂的尸体还能逃得开你们的口吗?”人与乌鸦对话,纯是诗人的想象,看似荒诞,却极为入情,也极为沉痛,使作品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其中“可”“谅”“安能”等字,都是“极尖极冷”之辞(《乐府英华》语)。那么,乌鸦是怎么回答、又是怎么做的呢?诗人没有继续写下去,也不必写,也许是不忍心写,于是就把镜头移到了另一个方向:清冷的流水,昏茫一片的苇丛,徘徊、悲鸣的驽马,这就是回答,是无声的回答。这一切都显得如此清晰,又是如此悲凉。在这一幅古战场的画面上,人影缺无,他们到哪里去了呢?我们不由得想起开笔乌食人肉的画面,原来他们已经成了乌鸦的美餐肉了。这两个画面互相映照、互相补充,虽没有正面勾画交战的过程,但这场战争激烈、残酷的情景已经展示在人们面前。
如果说作者写前方战争多用勾勒笔法的话,那么,写后方战后的情况则多用抒情笔法,把所见与所感结合起来。首先跳入眼帘的是:战后一片混乱,桥上搭着房子,阻碍了交通。诗人不由得发出感叹:这样做,人们怎能南来北往呢!继而入眼的是荒芜的田野,诗人又一次替国君叹道:壮丁皆死于战役,禾黍不获,你吃什么呢?接着又叹道:在如此局面下,即使想为国家出力作忠臣,又哪里能够呢?作者连用几个反诘句,揭示出连年战争给后方带来的惨象,感情忧愤、激烈。试想,前方、后方都在战火中挣扎,在战火中毁灭,诗人的心情怎能平静下来呢?
诗的最后,作者又把同情的目光投向了这些死去的战士。“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这些野死战士的功绩,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情。结尾两句耐人寻味,这些将士“朝行出攻,暮不夜归”,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人们不禁又想到了诗篇开头所描绘的那两幅可怕的画面。可以说,最后两句既是全诗的结尾,又是启发人们深入思考的引子,使整个诗篇形成一种回环之妙。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运用想象手法,奇趣逼人,催人泪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悲愤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悲剧基调。语言也很精练,接近口语,多用反诘句与感叹句,以表现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画面清晰,既有大的古战场画面,也有乌食人肉的特写镜头,给人留下无限韵味。
关于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李因笃《汉诗音注》认为“咏亚夫拒七国事,功高赏薄,故借鬼雄以抒其愤。”庄述祖《汉短萧铙歌句解》、陈沆《诗比兴笺》认为是汉对匈奴的战争,王先谦《汉铙歌释义笺正》则认为写的是楚汉战争时的彭城之战。实际上,本诗写汉代战争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不必实指哪一次战争。它是一首哀悼阵亡战士、诅咒战争的诗篇,通过描写前方战士暴尸荒野、后方田园荒芜禾黍不获的景象,谴责了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的灾难。
(张新科)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战城南》原文赏析-汉乐府-两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