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东
汉乐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注释】
1、平陵:本汉昭帝陵墓名,后以为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
2、义公:一个姓义的男子,汉代有义姓,或作“善良人士”解。
3、高堂:官府衙门。
4、走马:善于奔跑的马。
5、漉:渗出。
【鉴赏】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无名氏作,始见载于《宋书·乐志》,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相和歌辞·相和曲》。据崔豹《古今注》、吴兢《乐府解题》记载,该诗为翟义门人所作。王莽篡汉,东郡太守翟义兴兵讨之,兵败被害,门人作歌以悲之。现验之诗篇,内容、口吻均不契合,故不足征信。实际上,该诗主旨,是从义公被劫反映封建官府同人民的对立,控诉当时巧立名目、敲诈勒索的暴政,表达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
诗篇以叙述口吻写出,指事状物,极其质朴,又极浅切。初读一过,既无精彩的警句,又无烘云托月的渲染,平淡异常,古拙惊人,甚或会哑然失笑:这也是诗?直待诵读再三,细细体味,才感觉到平淡之中有醇香,古拙之中寓清秀,方悟此诗妙处正在于以叙事见长,以直说擅胜,感情真率,信口信手,实天籁之声。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开门见山,交代地点、人物、事件,虽平平叙来,但简洁紧凑,饱含感情。“平陵东”,既交代地点,又暗示了时代,更隐隐揭示出迫害者是谁。“不知何人”,其实是明知其人,不就是那些居住在平陵一带的豪门大族吗?只不过政治黑暗,不便明言罢了,故意用曲折的手法,讽刺的口气,从而更加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官府的暴虐。一个“劫”字,把豪右们直斥为杀人越货的强盗,态度鲜明,表现出人民的憎恶之情,是春秋笔法。
第二句连章而下。“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承前启后,一语破的:一方面揭露出义公被官府无理绑架的实质,另一方面道出了捉人质、巧勒索,是汉代统治者敲诈、吮吸人民骨髓的一大法门。要想赎人,不仅要交百万钱,而且还要加上两匹快马,统治者们就是这样的贪婪、狠毒!诗句平浅率直,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仍用连章手法,内容一气贯注,而感情则转为无限悲伤。“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如此巨额的勒索,义公(以及一般人民)如何交得起?拿不出钱、马,看见如狼似虎的官吏们催索逼迫,心中非常痛苦。“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义公强忍悲痛,满噙血泪,不惜倾家荡产,恳求卖去家中的小黄牛来凑数。这是多么惨绝人寰的黑暗现实,又是多么震撼人心的血泪控诉啊!
整首诗,短小精悍,仅用了五十三个字,就具体而生动地叙述了义公被绑架被勒索这一极平常又不平常的事件,充分显示出乐府民歌长于叙事的特点。而且,形象鲜明,事件典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从一个侧面为汉代黑暗政治画像立照,具有高度的认识价值和人民性。全诗感情真挚,如诉如泣;语言质朴,明白如话;结构自然,极有层次;而三字一顿,七字一句,节奏整齐,再辅以连章手法增其回环起伏的音乐美感。因此,它清淡得像一杯土茶,朴拙得像一块璞玉,具有一种粗犷雄浑的刚健之美,堪称两汉乐府民歌中的珍品。
(谭优学 刘德煊)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平陵东》原文赏析-汉乐府-两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