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关山
曹操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于烁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鉴赏】
《度关山》不算曹操的名作。因为颇多说教之语,一般选本大多不选它。不过,在曹魏时代,它却颇得到重视,还专为配乐在宫中演奏。这大概与它所说的治国之道,对上层统治者不无教诲意义有关吧?
曹操被后世骂为“奸雄”。但在他自己,是颇以“英雄”自视的。而且如鲁迅所说,也确实够得上。诵读《度关山》,正可以见识一下这位政治家的胸襟和志向。
这首诗可分为四层。开头八句主要申说立君之道。诗人俯仰天地,流观万物,劈头即提出“天地间,人为贵”的论断。这论断在今天并不新鲜,但在敬奉“天命”、推崇“天人感应”之说的汉末,却显示了诗人那“性不信天命之事”的思想光彩。诗人接着指出,人群之所以“立君”,原本是为了规范生活的秩序,拓展四方的往来,黜退人群之害,进用百姓之贤,以促进“黎庶”的生息繁盛。诗人心目中立君之道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均着眼于利民和养民,识见自足不凡。后面八句反顾历史,以往古“贤圣”为例,申说治民之道。诗中以赞美的口吻,称颂往古贤圣治理“邦域”的功业,特别提到“封建五爵”“井田刑狱”这几项政治措施,是有诗人的考虑的。天下太大,不便治理。实行“公侯伯子男”的五爵封建,可以推动这些国君“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曹操《对酒》诗)。民以食为天,推行“井田制”,则可以使百姓“三年耕有九年储,仓穀满盈”(同上)。至于“刑狱”,更是治民之关键。曹操曾多次指出:“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以高柔为理曹掾令》)、“夫刑,百姓之命也”(《选军中典狱令》)。所以,他并不赞同无限制的宽刑,而主张“犯礼法,轻重随其刑”(《对酒》)。本诗所说“有燔丹书,无普赦赎”,正体现了这一量罪用刑的思想。皋陶、甫侯作为司法官,执刑从不“失职”,因此得到了诗人的褒扬。
“嗟哉后世”以下八句为诗之第三层,慨叹后世违背贤圣之道的恶果。立君本为利民,后世却“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这正是改变了立君之初衷。前圣唐尧以节俭治国,修建宫室,柞木不加雕斫,正体现了这一点。但到了虞舜,便开始讲究奢侈,用漆装饰食具,便导致了“十国”的叛乱。诗中对“劳民”、奢侈现象的批判,虽然只及于虞舜,实际上包含了诗人的深切现实感受,带有鲜明的针对性。当时与曹操争天下的袁绍,就是一位“劳民”之君。曹操在《收田租令》中尖锐地指出:“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正因为如此,曹操扫平袁绍以后,即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全无出今年租赋”;并规定其他地区“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这些都可以作为诗中反对“劳民为君,役赋其力”的注脚。最后八句,以“侈恶之大,俭为共德”承接上文,进一步提出礼让治国的思想。诗人引用历史上的伯夷、许由的让国之例,说明礼让可以免除争讼,可以激励民俗。在此基础上,实行墨家的兼爱、尚同主张,天下便可亲疏无间、太平安定。这正是诗人所向往的理想治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度关山》尽管只是一首短诗,实在可称得上曹操在政治上的一篇宣言书。诗中仰古瞻今,侃侃而道,披露诗人的理想,批判奢侈、“劳民”的恶政,表现了这位视野开阔而富于历史感的政治家的志向和襟怀。其中虽多说教之辞,但由于它们被融于古今历史的对照之中,径由仰慕、慨叹、诘问等不同句式的错综来加以表述,因而多少显示了情感上的起落,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思虑的浩茫和深沉。所以,读《度关山》,虽然远不如读《短歌行》等名作有味,毕竟也不太令人生厌。
(潘啸龙)
【诗人名片】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灵帝时曾因“能明古学”被任为议郎。汉献帝(刘协)初参加讨董卓。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大将军及丞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操在政治措施和文学倾向上都表现为一个反对两汉传统(也就是反正统)的人物。他用人强调“唯才是举”,打破家世门第的限制。在他周围集中了许多人才,其中包括文学之士。他自己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曹操的诗能摆脱古典的束缚而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往往慷慨悲凉,反映着那个丧乱时代。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度关山》原文赏析-曹操古诗-魏晋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