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其二》(荆蛮非我乡)原文赏析-王粲古诗-魏晋诗歌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6-22 21:09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王粲

七哀(其二)

王粲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注释】

1、滞淫:淹留。

2、方舟:并两船。

3、余映:犹言余光。映,明。

4、丝桐:指琴。桓谭《新论》:“削桐为琴,丝绳为弦。”

5、壮难任:犹言刺痛难堪。《方言》:“凡草木刺人,北燕、朝鲜之间或谓之壮。”

《七哀·其二》(荆蛮非我乡)原文赏析-王粲古诗-魏晋诗歌

【鉴赏】

这一首是久客荆州,思乡怀归之作,和作者的《登楼赋》的内容相似。《登楼赋》作于二十九岁左右,此诗或是同时的作品。

这是一首抒写心态的诗。

一开始,诗人便用怨愤的心情高唱道“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对自己久留荆州提出反问。诗人遭逢董卓之乱,专程赴荆州依附刘表,为什么又为“久滞淫”提出反问呢?原来刘表对王粲不甚重视,诗人怀才不遇,而家乡动乱、欲归不得,寥寥十字已透露出诗人不愿久处荆州而又不能离开的矛盾心情,为全诗定下了怀归的基调。

下面“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两句,写自己傍晚时分,泛舟江上的心态。此举本可消愁解闷,然而诗人并未得到解脱,心中反而犯起“愁”来。诗人之愁,自然不是因为“日暮”,而是紧承首句,“久滞”荆州之愁,到“日暮”还未消失。这个“愁”字贯串全篇,望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无不与“愁”字紧紧相连。

诗人翘首四顾,只见“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余映”即夕照,本是美丽的。可是诗人对“余映”的感受并不觉得美好,反而和幽暗的山谷联系起来,加上狐狸归穴,飞鸟回林的日暮景象,使人增加了不少愁绪。屈原《哀郢》中的“鸟飞还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寄托其对家乡的怀念,诗人也不免怀念家乡吧!下面,“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两句,写了单调的水声和猿声,突出环境的清冷和凄厉,表现愁苦不断扰击诗人的心。而“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二句,使诗人的衣袖在疾风中飘拂,衣襟被露水打湿,这“愁”再也无法排遣了。伫立船头的抒情主人公立体形象,与诗人融为一体,增加了全诗的凄凉气氛。同时,它又承前启后。诗人伫立船头,不能长久经受“迅风”和“白露”的侵袭,只得由船头转向船舱,准备就寝。然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诗人怀着愁苦的心情就寝,当然久久不能入睡,只好披衣起来,拨动琴弦,度此长夜。可是“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由于愁心的感染,诗人感到本来不通“人情”的“丝桐”,似乎也成了知心朋友,也能体味诗人的愁苦,而为之发出“悲音”了。“日暮愁我心”的“愁”字,一直贯到这里。究竟为何事而“愁”呢?“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二句,照应了首句的“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一切忧愁的原因,都在于漂泊异乡,归期无望。前后呼应,有起有结,十分自然,毫无做作之态。“壮难任”三字,又贴切地刻画出了“愁”“悲”“忧”的程度,蕴涵着强烈的感情,加重了全诗的凄怆色彩。

纵观全诗,构思缜密,逻辑严谨,诗人采用辐射方式,对视觉、听觉、触觉进行了多方面描写,然而却“形散神不散”,一字一句都浸透了思乡之苦。谢灵运称其“遭乱流寓,自伤情多”;吴淇在《六朝诗定论》中称王粲此诗与“西京乱无象”相应,说他在“山冈”以下“摹羁旅之苦,我乡流离之苦,虽去于目,无时去于心也”,可资启发。

(刘知渐 鲜述文)

《七哀·其二》(荆蛮非我乡)原文赏析-王粲古诗-魏晋诗歌

【诗人名片】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他的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为司空,是当时的名士,为“八俊”之一。粲在少年时期已被蔡邕称为“有异才”。从十七岁起避难到荆州,依刘表十五年。后归曹操,为丞相掾。他以贵公子孙,遭乱流离,诗赋多悲凉情调。在建安诗人中他的地位很高,是“七子之冠冕”。后人有时将他和曹植并称。

文章标题:《七哀·其二》(荆蛮非我乡)原文赏析-王粲古诗-魏晋诗歌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639.html

上一篇:《七哀·其一》(西京乱无象)原文赏析-王粲古诗-魏晋诗歌

下一篇:《七哀·其三》(边城使心悲)原文赏析-王粲古诗-魏晋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