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注释】
1、冽冽:寒貌。一作“烈烈”。
2、皦皦:白净貌。
3、披轩:开门。
4、嗷嗷:众声。
5、高志:崇高的志向。局四海:以四海之内(即中国)为狭小而感到局促。
6、壮齿:壮年。
【鉴赏】
这是秋夜述怀的诗。前四句写时节变换,中四句写夜中不寐,末四句感叹志不得伸和老之将至。这诗在左思的作品中是最近似建安体的一首。
本篇是秋夜感怀之作,作于左思暮年。
诗从时节变换写起。“冽冽”,寒貌。“旦夕劲”,谓树枝显得越来越坚劲。大凡时令之凄清,莫过于秋,而秋景之凄清,又莫过于风,故诗一上来就以“秋风”起兴,不仅明确交代了时令,也为全篇奠定了悲凉凄婉的感情基调。霜露、条劲、叶黄,也都是深秋典型的物候,与“秋风”紧密关联,故又一一勾勒铺陈,以“柔”与“劲”、“绿”与“黄”形成对比,以“旦夕”“日夜”说明其变化之速,从而以“明月”作为转捩,将场景转换到夜间,并自然地推出月夜不寐的人来进一步强化了物象,渲染了肃杀、萧条、冷落、惨淡的气氛。接下来,“云崖”,指云端。“皦皦”,月色白净貌。“披轩”,开门。明月高悬,清辉流溢,这是一个多么宁静的夜晚!然而,面对凄清衰飒的秋景,胸中无疑已荡漾起人生的失意和惆怅的诗人,在这月明夜静的时候,更不免要滋生出凄凉难忍、孤独难忍之感。诗篇通过对诗人“披轩临前庭”这一具体行动的描述,展示了他内心感情的深切难抑之状;又通过对其亲眼所见的“晨雁翔”情景的描述,暗示出他心潮难平,彻夜不眠,直到天明。“嗷嗷”是雁哀鸣声,在清晨的空旷寂寥中,听起来一定分外凄厉、分外悲凉,而这适足成为诗人悲凄情绪的衬托。终于,诗人再也按捺不住,在末四句直接倾吐了内心感慨。“四海”,指四海之内,即中国。“块然”,孤独貌。志向崇高,即使在四海之内也感到局促狭小,这是一方面;一个人孤独地拘守在斗室空堂之中,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这是又一个方面。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两个方面之间的不和谐最大限度地突出出来,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揭示了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揭示了内心的巨大痛苦。“壮齿不恒居”,即青春不常驻。这既是因时节变换、岁月流逝而生出的感慨,更是因年华虚度、老大无成而发出的悲呻。老之将至,年华无多,“高志”今后怕也难再有实现的可能。以往不堪回首,前程更难乐观,难怪诗人要“岁暮常慨慷”了。“岁暮”,即暮年。“慨慷”,感慨,因感伤悲愤而激动。一个“常”字,点明诗人悲怨感情的郁积之深,绵延之久,字虽平常却富于包孕,值得细加体味。
本篇内容情调与《招隐》二首迥异,它表明诗人并没有真正从早年强烈的功业之心中超脱出来,并非真想绝意仕宦,归隐田园。在士族门阀制度的压抑下,诗人失意终生,抱憾终生,怨懑终生,其遭遇是令人同情的。表现上,本篇以景语起,以情语终,前半融情入景,后半融景入情,其间逐层过渡、转换,景渐由显而隐,情则渐由隐而显,最后直陈感慨,画龙点睛,构思脉络,极为清楚。与此联系,抒写方式由远景而近景,由外物而内心,由视觉、听觉而心感,层层变幻,步步深入,也可谓深具匠心,很好地达到了述志抒怀的目的。
(张亚新)
【诗人名片】
左思(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他的出身在当时社会里属于寒门,仕进不得意。他容貌丑陋,口才拙涩,不喜交游。曾以十年构思写成《三都赋》,为当代所重视。他的诗尤其高出同时的作家。诗中常有讽谕,意气豪迈,语言简劲有力,绝少雕琢。继承汉魏诗的优良传统。
文章标题:《杂诗》原文赏析-左思古诗-魏晋诗歌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