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6-23 01:34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陶渊明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注释】

1、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2、日夕:近黄昏的时候。

3、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

【鉴赏】

本篇原列第五首。诗中以即事即景的叙写说明安贫乐道的“真意”。作者认为:当隐者之心远远离开尘俗的时候,便觉得所在之地不偏而自偏,同时也就能够欣赏自然,从自然景色领会到无限的意趣。

萧统序《陶渊明集》云:“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此篇就是“寄酒为迹”,自抒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开篇由“结庐”写起,道出一种自得其所的愉悦。这四句之妙在于诗人“结庐在人境”(即在世间),并非远离尘俗,与长沮一流不同。然虽在人境,又不染世尘(“而无车马喧”),此中关键,全在“心远”二字。盖诗人从思想上与达官贵人(“车马”)划清了界限,自然也就避免了俗务的骚扰。“心远”故觉地远,这就是“心远地自偏”句中的真谛,也是全篇的要旨。后世诗人的某些名句,如李颀“为政心闲物自闲,朝看飞鸟暮飞还”,及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都可以说是祖述此意。前两句以“而”字所作转折,后两句自为问答,都使得诗句自然流露中见跌宕之姿。

以下便从偶然遇到的自然景物中写诗人的生活乐趣。这“采菊”两句在俗本中多作“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望”与“见”一字之差,境界大别,成为陶诗中一段著名的公案。如作“望”字,便是既采菊又望山,皆有意所为,句无余蕴,且有蹇裳濡足之态。而作“见”字,“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晏补之)。这就写出了不期然而然的值景会心的快意,可谓一字千金。这种看似无心、其实精心的造语,最足见陶诗的特色。以下用顶真格领起,写所见南日之景,依然有偶值奇遇之感。“南山景色,无时不佳,只因此见,适值日夕之时,故以为日夕佳耳。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非为山色之佳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得此飞归之鸟点缀之,益增山色之佳,此亦偶凑之趣也。”(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此外,联系到《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近”一语,或许诗人面对此景,不免亦有此情。妙在有意无意,不予点明。王维《木兰柴》诗云:“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全从此二句生发。综上“采菊”“日夕”两句,又自然带出了作诗的时间,乃在一个秋天傍晚。

从“心远地自偏”到“飞鸟相与还”,似乎都归结到篇末的“真意”二字了。大凡“真意”,皆可悟会而不可言传,一说出就失之偏颇,所谓“言不尽意”是也。渊明此结之妙,就在于玄而不玄,点到为止,发人深省。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便是“此中”究竟是甚中?注家大都解释为“大自然中”,固然不错;但联系到题面,是否还含有“饮中”之意呢。鲁迅曾不止一处说到,当陶潜高吟“饥来驱我去”时,或者便已经很有酒意,否则,他就不会“悠然见南山”,而是“愕然见南山”了。这些话虽属别有用意的调侃,但也确实符合我们读陶诗的感觉。然而,这里要是直接点明“酒中”,又不免大失诗味。唯其“此中”二字意指未定,才耐含咏。

(周啸天)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

【诗人名片】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和父都做过太守,但在他少年时代生活就是贫困的。他自己曾做过几次小官,时间都很短。最后一次出仕做彭泽令是在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405),在官八十几天就辞职归去。从此隐居躬耕,过了二十年的田园生活。他之所以退隐,固然和他天性淡泊,不受羁束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政治黑暗,仕途污浊,使他厌恶。他的许多好诗是写农村生活和他在躬耕中体验到的人生道理,大都自然深厚,亲切有味。他也有少数诗篇说到政治,或表示他的政治理想,见出他对于世事并不曾遗忘或冷淡。

文章标题:《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781.html

上一篇:《饮酒·其四》(栖栖失群鸟)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

下一篇:《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