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白岸亭

谢灵运

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

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

援萝聆青崖,心自相属:

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

伤彼“人百”哀,嘉尔“承筐”乐。

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

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

《过白岸亭》原文赏析-谢灵运古诗-南北朝诗歌

【鉴赏】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但他的山水之作其实写得并不成功,这一点用不着“为贤者讳”,因为一种文学题材、流派的发展,也同样遵循着“万事开头难”的规律。谢灵运对于山水诗的贡献,还应当放到历史上去评价。

山水诗是在玄言诗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玄言诗是魏晋清谈玄学的产物,它用诗的形式直接宣讲抽象的玄理,即老庄道家思想。另一方面,创作玄言诗的清谈家们又喜欢游山玩水,他们“以玄对山水”,用涂饰着玄理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体察山水;他们还“澄怀味道”,借助山水去体味与发挥“道”即玄理。这种情况表现在其作品里,便是玄言诗中带有了山水的成分。到了谢灵运之时,“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作品中的山水描写越来越多,而玄言成分则越来越少。但尽管如此,“庄老”即玄理其实也并未完全告老退休,它只是依附、投靠到山水之中罢了。不过它依附得并不是那么隐蔽,并不能与山水融为一体,而是常常忍不住抛头露面,直接发表议论,这就违背了景、理(哪怕是玄理)交融的艺术规律。《过白岸亭》就存在着这种弊端。

同谢灵运的大部分山水诗一样,《过白岸亭》在结构上也是用的叙事—写景—议论的格套。开头两句是叙事,写他如何沿着矮墙一般的沙岸,来到这座简陋的白岸亭。以下六句是写景。谢灵运善于观察大自然,善于用富丽精工的笔触描绘山水之美,在他的诗中不乏闪光、精警的名句。如本诗“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二句,一个“涓”字,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细细溪水从密密白石上流过,像琴弦一样,发出琤琮的声响,这是近景;远处,疏朗的树木与山峰掩映生辉,空灵青翠。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清淡幽静的水墨画。但是,这种比较好的句子在诗中实在太少了,充斥全篇的是大量一般化的叙述和抽象议论,造成“有句无篇”之弊。如本诗最后八句便是议论。其中“交交止栩黄”等四句是抒情性议论,与前面的写景尚贴近一些;“荣悴迭去来”四句则是玄言性议论,发挥了一通盛衰循环,祸福无常以及抱朴守真、避灾远祸之类的老庄思想,就未免离题太远了。这种情况,文学史上称之为“玄言的尾巴”。

这里应当注意“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两句,这是全诗的关键。它们本身是写景。前一句描写诗人抓着爬满山坡的藤萝攀登到青崖上,谛听鸟鸣兽叫;后一句写这些鸣叫声触发了诗人的“春心”,使他联想到许许多多古往今来的事情、人生际遇和生活哲理,这就比较自然地转入后面的抒情、议论。“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两句写得也比较好。他在“青崖”上听到的是一般的鸟鸣,未必是黄鸟;是一般的兽叫,也更不会是鹿。他写作“黄鸟”“鹿”是为了援引《诗经》的典故,以便抒发哀乐无端之情。他这样写,这样用典,既略能贴合山中即景,又使诗句不完全脱离感性形象,尽量减少抽象成分。

这首诗还有一些缺陷,如过分追求排偶,显得呆板、冗长;追求用典,诗意隐晦,语言生涩。这些也是谢诗的通病了。讲了这么一大堆缺点、不足,那又何必把这首诗以及谢灵运别的诗拿出来鉴赏呢?问题不完全在于它们自身,还在于它们是开始,而事物在开始阶段总是比较粗糙的。但是,没有当年原始简易的蒸汽机,就难以有后来的火车、轮船;没有柔细的幼苗,也不会有日后的合抱之木。同样,正是由于谢灵运的开创之功,才有了后世无数精美的山水诗章。谢灵运的历史功绩既不可没,山水诗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应有所了解。

(萧华荣)

《过白岸亭》原文赏析-谢灵运古诗-南北朝诗歌

【诗人名片】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今河南太康)人。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入宋降为侯。累官至侍中。喜游山陟险,每出游,随从数百。元嘉十年获罪,弃市广州。年四十九。灵运的诗好摹写山水,往往工妙,但有时累于繁富,伤于刻画,或夹杂玄言理语,淡而少味。

文章标题:《过白岸亭》原文赏析-谢灵运古诗-南北朝诗歌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808.html

上一篇:《石门新营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原文赏析-谢灵运古诗-南北朝诗歌

下一篇:《斋中读书》原文赏析-谢灵运古诗-南北朝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