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日行
鲍 照
献岁发,吾将行。春山茂,春日明。
园中鸟,多嘉声。梅始发,柳始青。
泛舟舻,齐樛惊。奏《采菱》,歌《鹿鸣》。
微风起,波微生。弦亦发,酒亦倾。
入莲池,折桂枝。芳袖动,芬叶披。
两相思,两不知。
【鉴赏】
春来,草木萌发,万象更新。从《诗经·郑风·秦洧》写郑国青年男女春游的欢乐以来,千百年间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这首拟(代者,犹拟也)乐府的诗,以十分强烈的节奏感和明快的音响,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使人感到那春光融融的景象,扑面而来!
诗一起径用《楚辞·招魂》:“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紧切题意,即入所咏之事。按王逸注:“献,进……言岁始来进,春气奋扬,万物皆感气而生。”以下皆从此生发,写“行”之所见所闻以至所感。“茂”,草木繁盛貌。《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但当刚刚进入新的一年时,春山似尚未到繁盛之时,而诗人有此感,关键在一“明”字——“春日明”。天朗气清,明光闪亮。但这又并非只是自然景象,由于作者此刻心旷神怡,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情寓景中,不露痕迹,而且贯联下句。“嘉”,美,善,这里却兼有吉庆、幸福之意。园中之鸟,作用于人,不仅悦耳动听,又给人以祥瑞的感觉。王安石《和中甫兄春日有感》诗:“娇梅过雨吹烂熳,幽鸟迎阳语啾唧”,与此境相仿佛。“嘉声”来自园林,故这时看到梅花刚刚开放,柳条儿刚刚转青。“发”,在这里是展开或打开的意思。《史记·刺客列传》:“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梅花是报春使者,它“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谢燮《早梅》);“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祯《道梅之气节》)。柳条便不同了。早春的时候,柳叶(通称柳眼)初生,远远望去,一条一条嫩黄的细枝,就像一缕一缕金丝,故诗人们说“柳色黄金嫩”“柳吐金丝莺语早”等。后来才转为青色。这里连用两个“始”字,真切地写出岁首早春的景象。
“泛舟舻”一转,知由陆行改为泛舟水游。“舻”,船头,此泛指船。《汉书·武帝纪》:“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颜师古注引李斐曰:“舳,船后持柂(舵)处也;舻,船前头刺棹处也。言其船多,前后相衔,千里不绝也。”“棹”,划船的一种用具。《楚辞·湘君》:“桂棹兮兰枻。”从“齐”字始明确表示是结伴而行。“惊”者,或因不惯水上生活,或因摇舟动荡,但其中含有“喜”。陆上之行,虽“多嘉声”,却“鸟鸣山更幽”,全是一片静境。转入泛舟之后,别有洞天,另是一番情趣,全是一片动境。请听,“奏《采菱》,歌《鹿鸣》”。《采菱》,即《采菱曲》。《尔雅翼》称:“吴楚之风俗,当菱熟时,士女子相与采之,故有采菱之歌以相和,为繁华流荡之极。”《古今录》谓梁武帝制《江南弄》七曲,五即为《采菱曲》。“荆楚采菱曲,越女江南讴”,可知是一支江南水乡儿女喜唱的歌。《鹿鸣》,《诗经·小雅》篇名。“鼓瑟鼓琴,和乐且湛。”琴瑟和鸣,其乐融融。唐代以后,州县长官宴请得中的举子,“歌《鹿鸣》之诗”。可见这是一首充满欢快情调的歌曲。此时“微风起,波微生”,景色宜人,弦管齐发,不禁倾杯而饮。“泛舟舻”以下这八句写人们水游之欢,比上面八句的陆行之乐,尤有过之。前者为景中情,后者为情中景,各有侧重。但作为主体的人,始终在行动着,前进着。如电影般这许多不同的镜头,一经有机地组接起来,通过其形象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联想诸种作用,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生动地凝聚成“春日行”的欢乐主题曲。
如果说以上是现实的图画,下面不免有更多浪漫的意象。“入莲池”,是在水中,时应盛夏;“折桂枝”则在岸上,应在中秋。四时佳景,自然不可能于岁首郊游中同时出现。写罢春色美景兼及夏秋;写罢陆上水上佳致,兼及水中和岸边;不过极代表其欢乐,正是无时无之,无地无之,无人无之。此中道理,借用汉桓宽的话说是:“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盐铁论》)须知诗人是在写诗啊!
“芳袖动”承“入莲池”;“芬叶披”(芬,通“纷”,众多貌。《汉书·礼乐志》有“芬哉芒芒”)承“折桂枝”。有云开篇至“酒亦倾”十六句,“皆就男边说”;而“‘入莲’四句,则就女边说”。此言不无道理,看来论者是联系结二句的:“两相思,两不知。”“两”者,彼此彼此也。皆“相思”而“不知”,盖因虽各有意,并不愿(或不能)彼此晓也。这首诗一路明白如话,老妪可解,却“篇终接混花”(杜甫诗语),故沈德潜云:“末六字比‘心悦君兮君不知’更深。”(《古诗源》)其所以“深”,在“相思”俱不道破,“心有灵犀一点通”,比明说你恋我爱,更觉多情。古人论鲍照诗有云:“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敖陶孙诗评》)如此一收,正是其“奇矫”之处。
(艾治平)
【诗人名片】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家世贫贱。临川王义庆任命他为国侍郎,宋文帝迁为中书舍人。后临海王子顼镇荆州,鲍照为前军参军。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在刘宋一代的诗人中最为特出。七言诗到他手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