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厥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来。
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
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
【鉴赏】
《汉书·艺文志》曾著录《临江王》《愁思节士歌》诗,此诗作者误将二诗诗题合而为一,变成《临江王节士歌》。诗的内容通过对秋景的渲染,塑造出遇秋感奋慷慨挺立的节士形象。语言清峻,诗情激亢,形象鲜明。
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是塑造节士形象,但诗的前一部分却避开主题,不写节士,先写秋景,以秋起兴。首三句大处落笔,泛写秋景,通过江、月、云、树等物的变化,展现出一幅大江秋色图:在秋天乍临大江之际,大江两岸迅速发生变化,但见江水浩渺,碧波无际,黄叶纷纷,秋声飒飒,明月笼罩水滨,白云缭绕山间,用比较素淡的色彩描绘出秋天江边的一片萧索景象。诗人正是用这种象征手法,牵引人们的思维,通过萧肃的秋景,去想象节士迥出时俗的凛然正气,塑造节士的形象的。
“秋思”四句转写世人悲秋之情。在一般人看来,秋天标志着岁暮,也象征着对于美好事物的摧残。其时草木摇落,万物凋零,天地之间充满了一片萧索肃杀之气,因此它常常触发人们各种悲伤的情绪。一旦秋风乍至,人们顿时觉得百感交集,触景生悲。或去国怀乡,离家思归;或独处生烦,悲贱叹穷;颠沛道路者厌跋涉之苦,登山临水者兴盛衰之感;或叹光阴易逝;或恨功业未立……种种悲戚忧思,统归之于秋风引发,种种美梦佳想,也都是被秋风断送。但诗人却不作如是观,在诗人看来,这不过是世人未能洞达天地四时之变,也未能摆脱个人荣辱穷通所致。“白露惊罗纨”一语,将世上身披罗纨者遇秋而惊、张皇失措的情态,描摹殆尽,活现目前。
诗人心目中的节士对于秋天的态度,大大不同于身着“罗纨”之辈,而是别具一副远大目光、广阔胸怀。“节士慷慨发冲冠”将节士的高大形象一语推出,显得声势夺人,气宇非凡。充满肃杀之气的秋天给节士带来的不是忧戚愁苦,反而激发了他的壮志豪情。“发冲冠”一词,描绘出节士遇秋而动、感奋而起的英雄气概。对于秋天的感受,历来就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算作悲秋的始篇;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则是遇秋感奋的代表作。这首诗中的节士形象与刘诗相比尤为壮观。这位诗人的化身——节士,所要做的是挂弯弓于若木之上,耸长剑于云霄之外,这是何等惊世骇俗的壮举!何等阔大宏伟的胸襟!与节士的形象相比,那种身着罗绮者又显得多么猥琐渺小!至此,诗人用整笔巨幅,只三句,便勾勒出节士的完整形象,随后戛然而止,就此截着,尤觉神韵悠远,余味无穷。
(张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