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出新亭
阴 铿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注释】
1、枚乘《七发》:“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波涌而涛起。……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此句言潮势虽已低落,波涛还像车盖一般。
2、这句言云雾一片迷漫,不成峰峦之状。
3、戍:防军驻守处。古时兵营中以鼓角纪时,日出日落的时候都击鼓。这两句是名句。因为江阔云昏所以闻见只有戍鼓、山松而已。
4、《战国策·秦策》:“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言长路跋涉到末后更难,一百里路程走过九十里只能算走过一半。这句诗表示同样的意思。
【鉴赏】
本篇写江行。新亭:见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注题解。
诗人就要离开首都,心事重重。行前,出新亭步江滨,放眼浩渺的江水,感慨万端。一开口就高唱“大江一浩荡”,写出长江的气派。此时正为离开首都而伤悲,所以又低吟“离悲足几重”。借江水浩荡写悲,几重波浪几重悲,“离悲”是全诗的基调。以下各句,诗人极有层次地含蓄地表现了这一“离悲”。
俯视江中,“潮落犹如盖”。枚乘《七发》用“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形容涨潮的景象,使观涛者惊骇而陶醉。而落潮时仍以车盖形容波涛,只能使人感到压抑和沉闷!活用比喻,可看出诗人悲情之重。
仰望天外,“云昏不作峰”。暮霭沉沉,笼罩大地,压在心头。晚霞本绚丽多彩,形状更变幻无穷。可此刻江云昏沉一片,没变化成山峰之状。这又是主观之情渗进了客观之景,使自然景物浓浓地涂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
“远戍唯闻鼓”转从听觉的角度进一步渲染气氛,表现离悲。鼓本是军中号令之具,闻之顿觉战时肃杀之气,令人心惊。诗人欲上征途,鼓声自远方戍楼滚滚传来,声声入耳,表明非太平之时,不宜远行,不宜远行又不能不行;厌闻鼓又不得不闻,诗人自然又增一层悲意。
“寒山但见松”又从听觉转回视觉,写江边天寒草衰,满目萧然,表现离悲。诗人非因秋而悲,所以没着意渲染秋的苍凉,而是变苍凉为苍劲,悲中显壮。可以说,在迎风挺立向苍穹的山松形象中化进了诗人自己的性格。
“潮落犹如盖”四句所以成千古名句,就因为在对客观景物的描绘中,深寓了诗人离悲之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姜斋诗话》)。这落潮、昏云、戍鼓、山松,都在离悲统率下,从江中、天外、楼头、山上让“悲”向我们包袭而来,使人沉浸在浓郁的离悲气氛之中。
如果尽其见闻表现离悲,还可写出更多的诗句。但很明显,诗人有意识地写新体诗,要以八句为限完成它。以有限的诗句表现无限的离悲,诗人在限制中求畅达的努力成功了。这四句诗含蕴丰富,形象鲜明又有高度概括力。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在中间四句绘景的基础上,直接承首二句而抒情。“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诗人借用《战国策·秦策五》的典故并深化了原意,在启程前不仅深知征途之难,而且料到归途无望。在将离未离时就想到归途,把归与离紧紧联系起来,正因为诗人有无尽的离悲。
杜甫说:“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这首借江景抒离悲的诗正可见诗人刻苦用心。
首先应肯定阴铿在创造情景交融的完整意境上的努力。诗前后四句以抒情为主也写景,中四句的写景为主又含情,结构设计匀称完整。写景生动,抒情健康,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诗以离悲为统率,各句都为表现它而服务,最后以归照应离,首尾相合。
其次应正确评价阴铿对健康的语言风格的追求。六朝绮丽,梁陈最盛。使事用典,浮泛成风。阴铿虽也雕琢字句,但清新自然,以浅淡之语写深浓之情,语言质朴而不古拙,流丽而不浓艳,设喻新,用典深。这些特点都显示了阴铿力避流俗的刻苦用心。
此外应注意阴铿在格律上的用心。沈德潜说:“五言律,阴铿……已开其体。”(《说诗晬语》)全诗五言八句,单句仄声字收尾,双句押平声韵,中间四句两两对仗,全诗注意平仄协调,只有几个字平仄不合。所以说,《晚出新亭》酷似唐人近体,是有唐人五律气魄的名篇。
(朱明伦)
【诗人名片】
阴铿,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博涉史传,五言诗为当代所重。在梁朝曾为湘东王法曹参军。在陈朝曾为始兴王中录事参军。阴铿与何逊并称,传诗不多,风格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