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其二)
杨 素
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鉴赏】
《出塞》是乐府旧题,在杨素以前,这类边塞题材的乐府诗已屡屡出现。但此诗不像六朝以来一些缺乏边塞生活体验的诗人那样,摭拾几件秦事汉典敷演成诗,而是处处透出边塞生活的现实气息。史载杨素曾两度出塞,亲临边关率军与突厥作战。此诗虽非边塞诗中的上乘作品,但其风霜行役的实感,慷慨苍劲的格调,已非仅从书本上了解边塞的诗人们所可比拟。
“汉虏未和亲”至“风日惨愁人”为第一层次。怀着“忧国不忧身”的壮志挥师出塞,抵御外患,本当是豪气夺云,诗人却从“据鞍怀古”写起,抒发一种苍凉而寓意深长的历史感。从字面看所怀的是汉代“良臣”苏武,但作者的情感活动绝不仅限于此。汉塞秦关,满目遗迹,古往今来,征战不休,在这里曾上演过多少惨烈的活剧!从现实到历史,心事浩茫。这广袤的边塞,这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到底引发了诗人什么样的隐忧,我们不得而知。但慷慨而悲凉的气氛却扑面而来,就连苏武故事也起着渲染这气氛的作用。因此,“风日惨愁人”就不仅是“大漠风尘日色昏”的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感受,在“忧国不忧身”的壮怀之上笼罩了一层悲凉之雾。既壮且悲,规定了全诗的基调。
“荒塞空千里”四句为全诗第二层次。笔锋一转,由历史回到现实,以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展现出诗人置身其中的辽阔边塞。“荒”“空”“孤”“绝”“寒”“古”“衰”字字紧逼,将满目苍凉力笔涂出。这数句是景语,亦是情语,句句扣合上文的“风日惨愁人”。但悲中有壮,愁惨荒寒中不失梗概骨力。
第三层自“交河明月夜”至篇终,极言风霜行役的艰辛,渲染紧张的战争气氛,非有切身体验者难以表达。“交河”“阴山”都是汉代边塞战争中的军事要地,用于此处,既从空间上概括了整个北方边塞,在辽阔背景上显现行军的急迫、艰苦,又在时间上造成一种悠远的历史感,引人遐思,且与第一层中作者复杂的情绪遥相呼应。目送南飞之雁,耳聆流水呜咽,不仅是渲染边塞生活中习见的边愁,也再次暗示作者深曲难言的心事。然而,这里毕竟是前线,强敌当前,战争迫在眉睫,因此,作者历史的、现实的所有慨叹,时间的、空间的全部惆怅,都悄然消融在那边声战尘之中了。全诗于军情紧急时戛然而止,曲折的情怀以不言言之,浩茫心事以不了了之。
杨素此诗苍劲悲凉,无一丝浮薄气息,格调远远高于同时代许多诗人。不仅如此,它古朴、简洁的形式下还有着深厚曲折的情感内蕴,这便更是值得称许的了。
(王 红)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出塞·其二》(汉虏未和亲)原文赏析-杨素古诗-隋朝诗歌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2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