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古诗翻译赏析-王昌龄作品

【诗人名片】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他的籍贯有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和太原两说。自幼家境贫寒,靠农耕以自足,开元十五年(727)方得以进士及第。起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博学,超绝群伦,调汜水尉,后获罪被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北归,于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并结识李白,后离京返长安任江宁丞。后因被谤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中,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忌才将其杀害。其七绝诗尤为出色,于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后人推崇,被冠以“七绝圣手”之称号,更得“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美誉。

【注释】

①闺:妇女的卧室。

②凝妆:艳装、严妆,细致地打扮。翠楼:亦指妇女的居住地。

③陌头:大路边上。

④觅封侯:古人多从边疆立下战功,以得封侯赏爵。这里指求取功名。

【译文1】

闺中的少妇不知道忧愁,春天里浓妆艳抹登上翠楼。忽然看见田头柳色青青,后悔让丈夫去立功封侯。

【译文2】

深闺中的少妇本来不懂忧愁,春日里巧妆打扮登上了翠楼。忽然看见路边杨柳一派春色,后悔让夫婿远行去取爵觅侯。

《闺怨》古诗翻译赏析-王昌龄作品

【赏析1】

这是王昌龄一系列闺怨诗中的代表作。虽以“闺怨”为题,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难道闺中少妇果真不知道愁吗?当然不是,这样写更突出强调了由“不知愁”到“悔”的幽怨、离愁和遗憾。当时正处于大唐盛世,远征他乡,建立战功,封侯封爵是绝大多数有抱负的男儿的毕生追求。这位闺中少妇想必也是希望自己的夫君能有朝一日凭此“封侯”,所以“不知愁”也是合情理的。

紧接下来的第二句勾勒出这位少妇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画面。春日清晨,精心地梳妆打扮后,闺中少妇却不能随便出门,只能独自一人于自家高楼远望,既表现了她的“不知愁”,又为下句的“悔”做了铺垫。

第三句是全诗的“诗眼”之所在。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何以谓之“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在于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心理变化和联想。岁月转瞬即逝,当年折柳送别夫君的情境还仿佛历历在目,如今却只能相隔千里独自面对大好春光,凭空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所有的这一切都直指尾句的“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用这样一首诗描绘出一名闺中怨妇赏春时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与《长信词》同为他一系列闺怨诗中的代表作。

【赏析2】

这首诗写一个本来无忧无虑的少妇,在梳妆打扮之后,登楼观赏春景,忽然远处的一派杨柳春色引起了她对丈夫的思念。深感大好春光无人共赏,深闺中的苦闷涌上心头,后悔让丈夫外出追求功名,辜负了美好春光。诗的前两句不言愁,而后两句却愁思倍增,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更突出了难捺的愁绪。后一句悔觅封侯,引起了人们对功名利禄与人生幸福的思考,显得意味深长。

《闺怨》古诗翻译赏析-王昌龄作品

文章标题:《闺怨》古诗翻译赏析-王昌龄作品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027.html

上一篇:《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翻译赏析-王昌龄作品

下一篇:《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赏析-王昌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