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不见

沈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夜长。

谁知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古诗翻译赏析-沈期作品

【诗人名片】

沈佺期(约656~713),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中进士。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复职后任给事中。武则天当政时期依附于张易之。中宗即位后,被流放到州,召回后先后任修文馆直学士、中书舍人、太子詹事,常侍宫中。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

【注释】

①独不见:乐府旧题。《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

②辽阳:故城在今辽宁省辽阳市。

③白狼河:辽水支流,在今辽宁凌源县境。

④丹凤城:指长安。

⑤流黄: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此处指帷帐。

【译文1】

卢家少妇住在华美的郁金堂,海燕成双成对栖息在画梁上。九月里寒砧声声将树叶催落,思念戍边亲人十年远望辽阳。白狼河北征人已经杳无音信,长安城南思妇埋怨秋夜漫长。是谁使人满怀愁绪难见亲人,偏偏让那月光空照流黄帷帐。

【译文2】

卢家少妇居住的华堂,涂饰着名贵的郁金香,一对对海燕飞来,双栖在她玳瑁装缀的屋梁。九月寒风中捣衣的砧杵声声摧木叶纷纷凋零。他出征辽阳已历十载,我的思情飞绕遥远的边境。他驻守在白狼河北面,多年来音信渺茫,我在长安城南满怀着相思,凉秋的夜晚何其漫长。有谁能看见我这样含愁不寐,谁叫团圆的明月,偏偏照着我房中罗帷。

《独不见》古诗翻译赏析-沈期作品

【赏析1】

“独不见”是旧乐府题名,这里是诗人借用,此诗又名《古意呈乔补阙知之》,为借古讽今的作品,被众多诗评家赞为表意含蓄、情操高尚的名篇。此诗作为沈佺期的代表作,内容是描写少妇对久久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表达委婉感人,遣词造句富有音律美。

文章以情景描绘开篇,以精练的语言详尽地介绍了女子华美的闺房:墙壁涂以金色装饰,四周挂满郁金香,头顶的房梁也以玳瑁作为饰品,甚至都能使海燕误以为是海岸而试图来此地栖息。诗中的一个“双”字反衬出香软闺房中少妇独自一人居住,孤独寂寞的心情不言自明。

颔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随着秋天的到来,人们开始忙于准备过的衣物,纷纷掉下的落叶似乎是被起伏不断的捣衣声催下的。一个“催”字诉尽满心苦痛。少妇不禁想到戍边十年未归的丈夫,心绪如同飘下的落叶,十分凄楚哀怨。

颈联层层深入,刻画主题。丈夫一去,十年未还,音信全无。独居长安的妇人不仅哀怨、祈盼,更是牵挂、伤神。在这样的心绪下少妇难免夜夜难寐,更觉长夜漫漫。

诗末点明主旨,以月写情,直接抒发愁思。窗外明月照人,令妇人更加难以入眠,月色越美,愁思越盛。这种托物言情的手法使诗歌更加委婉感人。

【赏析2】

这首诗虽用乐府旧题标目,却是完整的七律。七律在初唐还处于萌芽时期,作者寥寥,本诗是较早出现的优秀的七律,有较为充实的思想内容和精美的格律形式。诗中抒写闺中少妇思念征人长夜不寐的幽怨,她虽然身居华堂,却孤独寂寞,羡慕海燕犹能双栖。爱人久戍边地音信不通,她的思情离绪不可断绝。这首诗写得哀婉深情,语言工丽,音韵和美。

《独不见》古诗翻译赏析-沈期作品

文章标题:《独不见》古诗翻译赏析-沈期作品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040.html

上一篇:《闺怨》古诗翻译赏析-沈如筠作品

下一篇:《夜宿七盘岭》古诗翻译赏析-沈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