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瞑。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诗人名片】
孟浩然(约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至四十岁进京应考,名落孙山。但因在太学作诗,名声大噪。之后云游吴越之地,饱览名山大川。他性格孤傲,常以作诗自得其乐。襄州刺史韩朝宗曾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他因与拜访之人饮酒交谈甚是开心,竟然未出席刺史的宴请。其后他被荆州长史张九龄召为幕僚,但时日不长便返回家乡。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曾拜访孟浩然,是时浩然病疹发背就要痊愈,但因与友人饮酒无度,食鲜疾发而病逝。
【注释】
①业师:名业的和尚,师是尊称。山房:即山寺。
②烟鸟:暮霭中的归鸟。
③之子:这个人,指丁大。
【译文1】
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重重山谷瞬间陷入昏暗。月照松林更感夜晚清凉,风声泉声齐鸣清晰异常。山中樵夫大多下山回家,迷雾中归鸟也回巢休憩。丁大说好今晚来寺过夜,我独自抱琴在山路边等他。
【译文2】
夕阳度过了西岭,群山忽然进入黄昏。明月爬上松梢,夜色满含凉意。风送泉鸣,我听着它幽雅的回音。樵夫都已回去,雾霭中的小鸟也归巢安定。丁大约定来此住宿,我独自抱琴等候在爬满青萝的小径。
【赏析1】
“遇景入咏,不拘奇挟异”,是孟浩然诗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本诗中表现得甚为突出。本诗写诗人夜宿山寺中等待友人的到来,而友人不至的情景。极其普通的情景却被诗人挥洒自如,描述得动人心弦。他将薄暮中的山中景色勾勒得极具特色,并寓情于景。
诗的前六句是夜景的描绘。西下的夕阳,忽然昏暝的群山弥漫着浓郁的烟色。清凉的夜月洒落下来,将凉意传遍全身。淙淙泉水,随凉风吹送,更添凉意。樵人尽归,飞鸟返林。
后两句写诗人等待友人来宿,而友人未至。久等不至,于是诗人望着藤萝悬垂的小路抱琴独自伫立,耐心等待。诗人不焦虑也不抱怨,彰显了风度,也从侧面表露了闲适的心境和对友人的信任。
全诗景物描写十分幽清,将山间夜色的特点充分展现。语言含蓄婉约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名句。
【赏析2】
诗人夜宿僧房等待友人,但丁大却没有来,全诗着力渲染一个“待”字,待人之情,待人之景。在诗中,清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清幽的情怀取得了和谐的统一。“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出由冷色和清音所感到的凉爽和适意,十分细致真切。盼待友人的殷切和久候不至的惆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表现,但从抱琴伫立的幽独形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