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诗人名片】
孟浩然(约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至四十岁进京应考,名落孙山。但因在太学作诗,名声大噪。之后云游吴越之地,饱览名山大川。他性格孤傲,常以作诗自得其乐。襄州刺史韩朝宗曾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他因与拜访之人饮酒交谈甚是开心,竟然未出席刺史的宴请。其后他被荆州长史张九龄召为幕僚,但时日不长便返回家乡。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曾拜访孟浩然,是时浩然病疹发背就要痊愈,但因与友人饮酒无度,食鲜疾发而病逝。
【注释】
①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是朝见皇帝的宫殿。
②敝庐:对自己家园的谦称。
③不才:作者自称,谦词。明主:英明的君主,对皇帝的颂词。
④疏:疏远。
⑤青阳:指春天。
⑥不寐:睡不着。
⑦虚:空寂。
【译文1】
不要再给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译文2】
我已停止在朝廷北宫陈述己见,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茅屋。只因无才被贤明的君主废弃不用,又因身体多病,被老友所疏远。白发渐渐增多,仿佛催促人走向老年,岁暮已至,新春已经逼近。心中常萦怀愁绪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窗户,四下一片空寂。
【赏析1】
诗人四十岁时入长安,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而事与愿违。虽因太学赋诗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赞赏,可考试却名落孙山。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感伤、愁闷和寂寞。有关这首诗还有一个故事:当时孟浩然曾在王维处做客,恰遇唐明皇前来,孟藏在床下,王以实情相告,明皇命孟出来,并请他当场诵诗。孟浩然所诵即《岁暮归南山》。明皇听后说“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归襄阳。
首联是诗人的自伤之词。“北阙休上书”是反语,而“南山归敝庐”更非出于自愿,实为不得已而为之。
颔联是诗人在委婉地表明自己不被赏识的苦楚心境。“不才明主弃”是诗人矛盾心情的写照。诗人自认为才学不凡,“不才”虽是谦词,却也有不被人识的无奈。“明主”本是对帝王的赞颂之词,但此处也含有诗人哀怨的心情。“多病故人疏”,看似自怨疾病缠身,实则慨叹“故人”引荐不力,幽怨之情跃然纸上。
颈联中“催”、“逼”二字用得精彩,精准地描绘出诗人慨叹逝去的年华,如今急切想要功成名就的心情。
尾联以景写情,寓情于景,意蕴深远。
整首诗语言精彩,层次分明,深沉地描绘出诗人幽怨、沉重的心情。
【赏析2】
孟浩然于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赴京应举落第,心情很是苦闷。他自恃诗文好,又得到王维、张九龄的赞誉,颇有名声,以为可以仕途畅达。不料落第,使他大为苦恼,只好归隐。这首诗是诗人归隐之作。诗写落第后痛苦而愤懑的情绪,但措词委婉,不咎人过,反而自谴,使人读来分明感到一种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时不我待的焦虑,表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态。
诗的前二句记述自己不再追求仕途,归隐南山;三、四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通过写景,自叹年华虚度,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读来韵味无穷。
文章标题:《岁暮归南山》古诗翻译赏析-孟浩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