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诗人名片】
孟浩然(约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至四十岁进京应考,名落孙山。但因在太学作诗,名声大噪。之后云游吴越之地,饱览名山大川。他性格孤傲,常以作诗自得其乐。襄州刺史韩朝宗曾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他因与拜访之人饮酒交谈甚是开心,竟然未出席刺史的宴请。其后他被荆州长史张九龄召为幕僚,但时日不长便返回家乡。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曾拜访孟浩然,是时浩然病疹发背就要痊愈,但因与友人饮酒无度,食鲜疾发而病逝。
【注释】
①拾遗:古代的官职名。
②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指大庾岭,过此即岭南地区,是唐代罪人的流放地。
【译文】
我赴洛阳拜访才子袁拾遗,得知他获罪已被流放至江岭。传闻那里梅花开得极早,可又怎能与洛阳的春色相媲美呢!
【赏析】
诗人北上洛阳拜访好友袁拾遗,却得知他因罪被免官流放到江岭的消息,不禁感到失意和惋惜,于是作了这首诗寄给他。其中涵盖了错杂的情绪,不平和伤感尽在其中。这是一首含蓄而凝练的诗,感情深沉却不外露。
前两句完全点出主题。“洛阳”指出地点,“才子”即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指“不遇”,已作“流人”。“江岭”对“洛阳”,“才子”对“流人”,对仗工整。“才子”难得,本应重用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以强烈的对比表现心中的愤恨不满。
后两句寓情于景,写得自然洒脱。大庾岭古时多梅,因气温适宜,花开甚早。早开的梅花,特别引人喜爱。可是流放岭外,又怎及得在北地故乡呢?感叹惋惜之意不言自明。短短的十个字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沉思念之情。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铺直叙,借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更见感情的深挚。
诗人用两个对比贯彻全诗。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平淡的话语使得诗人的真意更加明确,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不愧为绝句中的佳作。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访袁拾遗不遇》古诗翻译赏析-孟浩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