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榛荆满眼山城路)原文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8-12 05:09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纳兰性德

菩萨蛮

清代:纳兰性德

榛荆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住。

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

丝丝心欲碎,应是悲泪。

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

菩萨蛮(榛荆满眼山城路)原文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赏析】

此词乍看之下,便让人想起大数边塞之作。台湾著名学者李敖曾说,唐诗里有一半都是思乡的诗。想必,词从范仲淹《渔家傲》一出,苏辛开创豪放词风以来,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怀远思乡之情的词作也是词题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说,人类文明都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进步的,自从有了人类社会,战争就像它的附带品,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不能例外。但战争对于战士们来说,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两种残酷的现实:一种是与亲人、家乡的远别;另一种是最终的流血与死亡。而当这两种愁思或恐惧同时占据他们的思想时,他们对亲人和家乡的怀念也就分外强烈。因而,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从《诗经》中的《国风·陟岵》《邶风·击鼓》到唐朝李益的《从军北征》,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我们无不可以看到征战所引起的与亲人、家乡的远别,在读者的心灵上引起多么强烈的震撼。

伟大诗人屈原曾说“悲莫悲兮生别离”。在古代,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与亲友远别。而对于战乱诗词来说,“生别离”却是恒久以来重要的表达内容之一。纳兰这首《菩萨蛮》便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产生的。

词的上片,开篇纳兰便展现出一派荒芜之境,“榛荆满眼山城路”说的是行役途中所见,榛荆,犹似荆棘,此处便是荒蛮之地了。料想当时应该为纳兰出行途中所作。

山城遥遥,满眼荒芜颓败之景,荆棘一样的植物在这城边的行军道上显得格外刺眼。忽然从远天传来断断续续的几声嘶哑的雁鸣,在丝丝雨声中,它们只顾前进,倏忽间就飞向远方去了,像那断雁前来,却不为愁人暂住片刻,那为何还有“鸿雁传书”的古语呢?想必不过是自己一厢愁情,更无处安放罢了。前路未知,雨还是丝丝缕缕,越加觉得寒冷,但归处何在?

纳兰发此感叹,极易让人想到清朝史事,当时清廷准备与罗刹(今俄罗斯)交战。军情机密一切需要人去打探,康熙于是派出八旗子弟中精明强干之人,远赴黑龙江了解情况,刺探对方军情。正是因为纳兰等人的辛苦侦察和联络,清廷得以在黑龙江边境各民族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反击俄罗斯侵略的各种战略部署。想必此词就是途中所作。而另一首同词牌的词作中,纳兰提到“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想来则是归途中所作了。

下片抒情,承转启合中纳兰表现出不凡的功力,把上片末句中“寒雨”与自己的心绪结合起来,自然道出“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的妙喻。俗话说:“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出门在外的行役之人、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便是诗人听到《折柳》曲,生发出思乡之情的佳句。纳兰此处也是如此,看到那断雁远征,奔赴远地而不知暂住。寒雨丝丝,想来自然成了悲秋之泪,凡所苦役沿途所遇景物,都被蒙上了一层浅浅诗意的惆怅。想到此处,不觉黯然泪下,发出“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之叹。

纳兰一生虽然没有经历战乱之祸,但此期间边庭政治斗争却一直没有停息,由此纳兰作为御前一等侍卫,不免卷入宫廷的政治祸乱中,早是心生疲倦。

那塞上满眼荆棘顽强生存着,昭示着在人间,而自己却只剩一腔怅意结于胸中。呼之不出,是故郁郁。

文章标题:菩萨蛮(榛荆满眼山城路)原文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2818.html

上一篇:月上海棠·瓶梅(重檐澹月浑如水)原文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下一篇:鹊桥仙·七夕(乞巧楼空)原文赏析-纳兰性德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