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连环影(何处几叶潇潇雨)原文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8-12 13:09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纳兰性德

南乡子

清代:纳兰性德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

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玉连环影(何处几叶潇潇雨)原文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赏析】

这也可以算是一首悲凉满溢的边塞诗。

纳兰的一生中曾多次扈从康熙外出边塞,对边塞苦情有一定的了解。他既感慨于边塞风光的雄壮与辽阔,又对边塞的荒芜而伤感。这首词便是后者的抒发。

吴钩,听名字便知道它出自秋时期的吴国。猜想吴王阖闾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兵器收藏家吧,兵器的背后隐藏着他一统天下的霸业之想。说这是欲望也罢,梦想也罢,那个时代的人,爱好兵器不是偶然的。《吴越春秋》中有记载,阖闾的收藏中有一样已为世人所熟知,那是浸染了鲜血的莫邪剑。阖闾还是不满足,诏告天下,用百金悬赏善制钩的能工巧匠。

自古上行下效,蔚然成风。春秋时五霸的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衣便通行全国,以至于五匹白绢不敌一匹紫布。同样的,吴王一声令下,制钩便在全国兴起。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个作钩者求百金之赏,阖闾不以为然,他问:“你的钩与众人的有何不同而求赏呢?”

作钩人语出惊人:“吾之作钩也,贪而杀二子,衅成二钩。”以子之血抹于钩上而铸成宝钩。满眼金钩,大同小异,吴王如何能识得浸润过鲜血的那两支?钩师默默转向众钩前,唤二子之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话音刚落,两支钩便飞到钩师胸前。见过这两只钩的神奇,吴王便将之奉为贴身宝物。当然,钩师也得到了二子之血换来的百金之赏。

吴钩作钩之称,而其原形是钩是刀还是剑,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然而无论以什么形制出现,它都离不了兵器的核心。多少只吴钩便有多少征夫以性命作抵押,赌一场成王败寇的战役。如果说一公升的眼泪承载着一个花样少女对抗病魔的十年,那么征夫的十年又包含着多少离人泪、亲人泪,多少绝别泪?

龙战。只要是战争,无论是正义的进攻还是罪恶的侵略,留给人间总是生灵涂炭。特别是人类将自然赋予的智慧用于战争时,生命的消逝已使得我们麻木,最后面对的竟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来描述内心的哀伤。因此,很难想象那些主行云布雨的群龙兴风作浪时该是如何暗无天日的鏖战。

那些曾经两军对峙万马奔腾的战场,曾经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的城池,曾经被虎视眈眈的领土,如今已平静得只剩一片青冢,一丛衰草,一水绕绿。埋藏于青史的刀光剑影已渐渐黯淡,响彻云霄的鼓角铮鸣早已随风远去。碧云天如江南,黄叶地似京都,那凛冽的霜风横扫千里后才天下瑟缩着明白,已是边塞凉秋。

被荒芜的烽火台幽幽地讲述着那意气风发的少年往事,被湮没的黄尘古道似也久久沉浸于那些战火连天的岁月。跃马横戈,英雄的身姿停驻于一瞬,却用了终其一生将这个形象放大,完善,并牢牢地刻画在了春风不度的边城。

都道韶华易逝,这一生换了什么?

“韶华休笑本无根”,连随风过尽的柳絮也期望着好风上青云,何况学而优则仕的古人?陆游以近半百之年,应邀约“匹马戍梁州”,越万里关山亦不过难免觅封侯之俗。然而仅仅八个月,一纸诏书,英雄卸甲,梦断关山时已身老沧州,抱憾终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千百年来,作此不平之鸣的何止王勃一人?龙城飞将一戍守边境,教胡马望阴山而却步,却因难对刀笔之吏自刎于沙场,多少让人看轻封侯。

以中国文人的性格,对封侯一事似也不是那般执著,说得最明白的莫过戚继光了。想当初戚家军在霄汉天兵一般大败倭寇,也淡泊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然而被封侯的戚继光身影远去后,倭寇的侵略更是变本加厉。他未曾忘危负年华,倒是年华负他,一生心血终付诸东流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多少忠魂埋骨他乡,却换得兴亡难定,盛衰无凭。英雄过气,青青河畔草掩映的或许只一座真伪难辨的衣冠冢。一世豪杰,一处废丘,一阵秋风过尽,谁人记得发冲冠?昔人已去,唯见水寒。

文章标题:玉连环影(何处几叶潇潇雨)原文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2903.html

上一篇:减字木兰花(断魂无据)原文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下一篇: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原文赏析-纳兰性德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