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赏析
司马迁在评价刘邦时说道:“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自高祖始。”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平民身份登上皇帝宝座的人,其中因缘,刘邦在自我总结时说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班固在总结刘邦的成功原因时也说得比较精辟:“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知人善用”、“好谋”、“能听”、“顺民心”是刘邦夺取天下的最重要条件。然而,班固同时也提到:“高祖不修文学。”
的确,这首诗如果仅仅从字面了解,没有太大的艺术价值。作者无非看着天气,赶着路程,稍稍发了下感慨而已。但是,如果把这首诗和其创作背景联系起来,立刻就上升了一个高度。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举行登基大典,建立汉朝。在即位初期,刘邦出于巩固政权等目的不得不分封很多异姓诸侯王,淮南王英布正是这些异姓诸侯王之一。刘邦坐稳江山后,开始着手铲除这些异姓王。淮南王英布眼见韩信、彭越等一个个异姓王被刘邦一一诛杀,心中非常不安,终于于公元前196年起兵造反。刘邦闻讯,亲自带兵平叛,并很快击败英布平定了这场叛乱。公元前195年,做了七年皇帝的刘邦已经是61岁高龄,也是这年他在平定了英布的叛乱,途经家乡时,邀请家乡父老饮酒。在席间,刘邦击筑高歌,做了这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学者李善在解释这句诗时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同的是,相对于那些秦末群雄的逐鹿,此时,再大的风也不足以卷走汉王朝的锦绣江山。当初在酒肆拖欠酒钱的小混混刘季也已经威加海内,无限尊贵。带着这份荣耀,也带着刚刚凯旋的愉悦,击筑而舞,这是多么豪迈的一种情怀?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然而,有谁知道,在这“威加海内”的尊贵之中有着怎样的艰涩与复杂?想当年,斩白蛇而起沛县的无奈、加入怀王阵营时的卑微、初进咸阳时的喜悦、鸿门宴上的恐惧、垓下争生死中的决绝,这都是常人难以理解的。经过重重磨难,这个起于阡陌的“匹夫”,用七年时间完成从平民到皇帝的角色转换,不仅如此,没人能冒犯乃至触碰他的尊贵,哪怕是他自己分封的诸侯!现在他带着这份不可冒犯和着大风回到了家乡,“匹夫还乡已为贵胄”,此时,英布的反叛已经成为一个注脚而已。在这个时候,刘邦应该高兴才对,可是,他在这首歌中,唱罢故乡的荣耀后,突然话锋一转,发出一句疑问:“哪儿去找勇士帮我守卫这无尽的边疆?”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时,我们才真正理解这位看似豪迈,处事随意“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的“流氓皇帝”的真正内心。这位“性格粗糙”的皇帝在兴奋、踌躇满志的外表下,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想当年,有“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英布等人为他出生入死,夺取江山,可如今正是他自己亲手一个个地将这些开国重臣一一剪灭。人都说,“守业更比创业难”,创业时期有这么多的将军,守业时的人才从何而来?想到这儿,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不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因此,说《大风歌》生动地展现了刘邦矛盾的心情,是恰当的。但更准确地说,这首《大风歌》是对“狡兔死,走狗烹”历史定律的无奈。对开国重臣“用之有疑,杀之可悲”,刘邦没走出这条死胡同,后之来者,也没有“有感于斯文”,走出一条可行的出路,这才是这首诗的真正悲哀之处。尽管如此,不得不说,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开国之君中,刘邦的这首《大风歌》的恢宏气势是独一无二的。
文章标题:刘邦《大风歌》赏析-大风起,云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