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赏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宋的豪放词始于范仲淹。
晚唐到五代时期,在诗坛上充当“主角”的是花间派诗词。花间诗词以旅愁闺怨、离合悲欢为主要内容,极尽美艳,但总缺少些文人士大夫的豪情。北宋开始,由于对士大夫采取优厚的政策,文人的待遇大大提高,他们的创作内容也开始涉及生活的诸多方面。到范仲淹,宋豪放风格的诗词才真正成为文人创作的一种自觉倾向。特别是《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对军旅生活和边塞生活的描写,慷慨而悲凉,引领一时之风。
北宋建国后,由于体制和其他原因,产生了积贫积弱的现象,这种现象也直接影响到军事领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元昊在西夏称帝,开始连年侵扰宋夏边境。由于执政者重文抑武的战略决策,北宋边关空虚,被夏连战连夺数城。宝元三年(1040年),范仲淹被朝廷从越州改任到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到任后,看到战火焚毁的边关和士兵士气的低落,作者不禁感触良多,写下了《渔家傲》。
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见《渔家傲》是组词,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存的仅有这一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被欧阳修誉为“穷塞主之词”。
词的上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二句,通过边塞风景的总体定格和大雁的离去让人明显感觉到一股凄凉之情。紧接着写出边关多急报,而在傍晚的急报中,处在山峰间的边关禁闭城门。作者通过“异”、“雁去”、“落日”、“孤城”等特有的字眼儿,虽然是在写景,但传达出悲凉的信息。一个“异”字,点出边塞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景,而北雁南飞,并无留意,更是营造出一种离愁。“落日”、“孤城”一出,加上紧闭的城门,一幅荒凉边境图就这样勾勒出来了。而这幅图中千嶂、落日、孤城等都是静,边声、号角则是动,这样动静结合,更加立体地展现了战地边塞的奇异风景。
词的下片,主要抒情。通过描写边关将士未能击退敌军,不能归家,因此只能用“浊酒一杯”来抚慰对家乡的思念。而到了晚上,有人禁不住用羌管吹起家乡的悠扬曲子,惹得将士思乡之情再起,不能入睡,将军为此白了头发,士兵则洒下热泪。这段主要则是用“燕然未勒”和“羌管悠悠”的矛盾来表达边关将士们内心的苦楚。据史籍载,东汉将领窦宪等人将匈奴赶到达和渠北醍海,俘获敌人不计其数。大胜后,窦宪等人并登上燕然山,班固在此刻石记功,就是所谓“勒石燕然”。范仲淹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说明敌人未灭,将士们的使命还没完成,因此不能归家。但长期边关单调的生活和四处弥漫的悠悠羌管之声,不由得将人们带入思乡情绪,既写壮志难酬,又抒发忧国情怀。
总体来看,这首词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气势磅礴、情调悲怆,在艺术性上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作者以边塞的风景为依托,用豪迈的话语,诉说出边关将士欲建立功业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范仲淹用他亲身的军旅经历首创边塞词,真实、感人,一扫晚唐五代以来花间派柔靡的词风,为北宋的豪放词开辟了道路。
在思想内容上,对这首词表现出的苍凉雄劲,后人看法不一。明文学家瞿佑在《归田诗话》中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认为范仲淹作为一个主帅,写出这样悲凉的调子,有损士气。而如果有人注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表明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话,就会理解,这是范仲淹先觉意识的体现。他到边境后,目睹守备空虚,露出不祥的预感,这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对朝廷重内轻外,积贫积弱现状的警示。他以这样的“人不寐”来表达出对宋王朝内政外交政策的不满,本质上是爱国豪情的体现。
目睹边关惨状和百姓的困苦后,范仲淹和一些开明之士提出明黜陟、精贡举、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等十项改革主张并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开始施行,史称“庆历新政”。但仅一年零四个月,庆历新政就因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而失败,范仲淹和韩琦、欧阳修等一批改革者也被排挤出朝廷。以后虽有王安石变法,但也以失败告终,北宋政权仅仅存在一百六十多年,就被金所灭。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范仲淹《渔家傲》赏析-不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3818.html
上一篇:李贺《南园十三首》赏析-报国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