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你可知,夜空中的一轮明月有多少寓意?
从远古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到《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再到“月是故乡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变的明月被一代又一代的迁客骚人赋予了多少不同的内涵。
明月无情人有情,正是因为如此,不变的明月在我们的笔下、眼中、心中有了各种变化。只是,古往今来,月亮唯有与中秋放在一起才更有意象。而古往今来,写明月的文人多,能达到“前人咏月诗词几可尽废,尚无后人可与比美”程度的,非苏轼莫属。
这首词,上片从“明月几时有”的疑问开始,颇有李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气概。这样,酒、明月、诗人、夜空构成了一幅揽月图。我们可以想象,在中秋之夜,诗人与好友在月下边小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是何等美事。接着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把读者带入天宫。传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不知道现在天上是何年代,他们是否也和我们一样,有这样的闲情逸致?
诗人非常想了解天宫的状况,“欲乘风归去”,但考虑到“高处不胜寒”、天宫中的“琼楼玉宇”,一时矛盾了起来。最终诗人在“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和“高处不胜寒”之间选择了留在人间。因为他发现,趁着月光翩翩起舞,也不比高高在上的月宫差。
在这里,后有学者认为,苏轼的“高处不胜寒”和“起舞弄清影”是政治隐喻。据南宋学者杨曼倩的《古今词话》记载:“神宗读‘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既量移汝州。”由此观之,“高处不胜寒”正是苏轼对朝廷高位为官有巨大政治风险的隐喻,而“起舞弄清影”,表明他有意在离高位远的地方做出清廉政绩。当然,这些都是人们的揣测而已。
词的下片继续由月光展开联想。这皎洁的月光,轻轻掠过朱红色的高楼,又静静地穿过屋内华美的窗槛,直直地照到了房间里无眠之人。作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句的描写,可谓绝妙至极!不但从空间的移动上写到月光的轨迹,而且从“朱阁”、“绮户”、“无眠”间(从景到人)的过度上也堪称恰到好处。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神来之笔,谁会写出这样自然而又奇特的语言来?
人为什么无眠?这是因为中秋是个团圆之夜,而很多人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不能和家人团聚。对这些人,也包括自己的弟弟子由(苏辙),作者告诫:不能因为月亮总是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团圆”而怨恨她。因为,月亮有她阴时不现、晴时皎洁、每月有圆有缺的特点,而人何尝不是要经历无奈的悲欢离合呢?这种事情自古以来都有,无法完美。这番哲理性的宽慰看似像说给弟弟子由,其实也是说给读者,说给作者自己的。
既然无法避免人间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那么我们何不许愿,但愿亲人们聚多分少,“隔千里兮共明月”、“天涯若比邻”呢?
《水调歌头》无疑是苏轼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奇特的联想,细致的描写和旷远的胸怀,给我们缔造出一幅完美的乐章。北宋学者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而这首词的境界,合乎自然,超凡脱俗,不但是怀念亲人的佳篇,而且是哲理性的教案,更是浪漫飘逸的经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已流传千古,至今不衰。
尽管此时作者由于反对王安石新法而退出中央政坛远赴密州,尽管和弟弟子由七年未见一面,尽管已经41岁,可是诗人还是用鬼斧神工般的笔触,告诉人们,自己的豁达、积极、洒脱,还告诉人们,不要记恨那些阴晴圆缺,何不插上翅膀,“千里共婵娟”?生活,就需要这样有心胸的人,需要这样的把酒言欢!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古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