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
如果和岳飞的“弦断谁听”来作比,辛弃疾至少是庆幸的,因为他还有一个知音陈同甫。陈同甫,即陈亮,同甫是他的字。陈同甫是南宋婺州永康人,为人豪放,极具才气,人称龙川先生。据当时的闲话集《养疴漫笔记事一则》载: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的冬天,辛弃疾在带湖山庄一代闲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辛弃疾在楼上远眺,见一人策马在大雪中飞奔,不一会儿就来到辛弃疾寓所前面。可这个时候遇到一座小桥,陈亮策马准备越过小桥,但亮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提着马首就走了过来。这一切都被辛弃疾看见,他非常吃惊,赶紧派人出来打探。这个时候陈亮已经到了辛弃疾家楼下,两位英雄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之交。
实际上,辛弃疾和陈亮早就在乾道年间经吕祖谦介绍相识,陈亮对北方起义而南归的大英雄辛弃疾非常崇慕,而辛弃疾也对陈亮的才气赞赏有加。此后,二人一直有书信往来。关于其伟大友谊,还有“鹅湖之会”之故事。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从家乡出发驱车八百多里,拜访辛弃疾并与之共商抗金大计,随后二人共游鹅湖,轮番把盏对饮,相约去拜访朱熹。因为最终没等到朱熹,陈亮滞留十余日后向辛弃疾告辞回家。不料,在陈亮离去的第二天,辛弃疾又想起老朋友,觉得意犹未尽,便策马抄近道进行追赶,但因为雪深道路太滑才不得不作罢。在半路驿馆休息时,辛弃疾突然听到有人吹笛,笛声甚是悲壮,便回忆起和陈亮的十余天相处,不觉间写下《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来怀念朋友。陈亮回家收到辛词后,又和《贺新郎·老去凭谁说》一词寄给辛弃疾。随后二人皆以《贺新郎》为题互寄词作达五首之多,被传为一时佳话。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秋,辛弃疾被委任为福州知府、福建安抚使等职,而始终坚持抗战的陈亮也被光宗钦点为状元,辛弃疾则作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来与好友共勉。
显然,早已年过半百的稼轩,只能借酒忆起峥嵘岁月,当年南归之时壮烈的战场借助酒精再次清晰地浮现在这位老人的眼前。眼里看到的是斩敌首于乱军的宝剑,耳听得连营中紧急的号角,脑海中浮现当年将士们在军旗下一起分食烤熟的牛肉,高唱那壮阔的军歌,观看在秋季沙场点兵的场面……哎,这些日子一去不返喽!
不过,他还可以想象,想象着有一匹皇叔玄德的的卢宝马和霹雳般的射箭技艺,这样他便可以直奔战场,统一华夏,了却君的心事,也让自己的名字永垂青史,代代相传。可是,想着想着,眼前怎么又出现了一个白发的老头!
抛却这首诗的艺术性,诸如句法、平仄、韵脚上的恰当和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卢飞快等典故,在内容上,一个“梦回”,将半生军旅生涯深深唤起,可醒来却是“镜中衰鬓已先斑”,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凉!东坡如是,放翁如是,如今稼轩先生也是等得白首也难酬壮志!你举酒属客如何?你知音难觅奈何?你把栏杆拍遍又能如何?高中状元又如何?能改变这颓废的局势吗?
这首为陈同甫赋的“壮词”究竟是在表达什么?相互勉励?壮志难酬?也不尽然。相互勉励,为何长叹白发丛生;壮志难酬为何称为“壮词”寄给高中状元的老友。依我看来,这倒像东坡寄友人之语:“近却颇作小词……呵呵!……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当然,不仅仅是赏词这么简单。伟大的词作,需要懂其内在的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意味,以陈亮之聪慧,或体会尽然。
无论如何,我们会深深记得21岁率2000民众参加抗金义军,生擒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多次提出强兵复国的辛弃疾和这个一生为恢复中原而努力的友人。不幸的是,陈亮被点为状元后尚未到建康府赴任,就匆匆撒手人寰,这首《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也成为这对伟大朋友最后的交流。在19年后,辛弃疾也忧愤而卒,据说,辛弃疾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在我看来,他更有可能喊“收复!收复!”
历史尘埃淹没一切,鹅湖还在否?当年稼轩所追同甫路,仍阻人么?唯有五首《贺新郎》和这《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亘古不变地耸立在浩渺宋词中,催人热泪!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可怜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