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金缕曲》李叔同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
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
听匣底苍龙狂吼。
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
金缕曲赏析
丰子恺在纪念其老师李叔同先生的文章中写道:“弘一法师(李叔同)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都是‘认真’的缘故。”李叔同生于富贵之家,父亲先考上进士,后改经商获得极大成功,成为津门的富豪。但不幸的是,李叔同五岁丧父,由于家庭的变故,14岁的时候,他陪母亲迁居到上海。
在上海这个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年少的李叔同既接受了传统儒学的教诲,又积极吸纳西学,加上用功的态度,很快“二十文章惊海内”,成为上海有名的才子。
20岁左右的李叔同,已是才华横溢、颇有些家资的富家公子,因此有不少风流韵事。但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1905年,李叔同的母亲不幸逝世。母亲的去世,对他刺激很大,他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去”,加上当时国家一步步被列强凌辱,所以他决定东渡日本留学,寻求强国之道,身份“由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也就是出国的时候,他写下这首《金缕曲》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史记》记载,楚亡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作者一开篇也提到“披发佯狂走”,眼中看到的中原河山是“暮鸦啼彻,几枝衰柳”。一“暮”一“衰”,道出祖国河山惨遭侵略的现状,面对这个现状,他只有像屈原那样“披发佯狂走”,才能发泄出心中的悲痛。
他边“狂走”边问,这个破碎的河山谁能收拾?当然这样的疑问何尝是他一个人的,千千万万深受苦难的同胞何尝没有这样的疑问?只是这样的问题久久在耳边回响,但却无人应答。只是那“零落西风依旧”,让人多添几缕愁绪罢了。作者这样的疑问,也是促使他东渡日本的原因之一,“离人”一词点出了自己的身份,即马上要远离祖国,去寻求强国的良策。古来的文人骚客,都喜欢用“消瘦”来表达哀愁,如柳永《蝶恋花》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还有很多人用女子来比喻家国,如这句“便惹得离人消瘦”,看似像对一位“伊人”道别,实质是对祖国的眷恋和不舍。他有多不舍,看看下句便知。
孔子曾说:“逝者如斯。”来表达对奔腾江水的感慨;王维在《相思》中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用“红豆”来表达对恋人的相思。李叔同巧妙化用这两个典故,自己临行前站在江水边也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同时把祖国比喻成为一个恋人,把自己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化作了“红豆”来表达。即便如此,他的离愁仍难消,不得不发出一句“愁黯黯,浓于酒”的感慨。
如果说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表达的是离愁,那么下片则更进一步把这种情绪放大。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身世浮沉雨打萍”,用“雨打萍”来形容身世的极尽坎坷。作者在此也写道“絮飘萍泊”,同样也形容自己身世的变化。船要开拔了,他站在滚滚而逝的淞江边上,回忆起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满腔“遮难回首”之情感。这是为何?
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纵然“二十文章惊海内”,早已凭诗文字画名震天下,但这还是有“纸上谈来终觉浅”的感觉,更似一种“空谈”。与其空谈,还不如学学那些身带吴钩的慷慨悲歌之士。听,现在在剑匣里的苍龙宝剑也发出了阵阵狂吼!今日宝剑在手,何日缚住苍龙?
可是空有想象能奈何,想得多了只能在凄风阵阵的漫漫长夜难以入眠。然而,如果真有拯救群生(苍生)的办法,哪怕“心肝剖”之类牺牲性命的代价,哪里会可惜?因为这是你的祖国,怎会去“孤负”她?
通篇读来,一种豪气迎面而至,但这“豪”的背后是无尽的哀愁。尽管东渡后他没有寻求到如“苍龙狂吼”般的救国方法,可是他回国后由留学生变为教师,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至于他在艺术上的创作,就像他历经数十年传唱而经久不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之《送别歌》一样,为后人留下数不尽的精神财富。这众多旷世杰作和他炽盛的爱国热情一样,都是对祖国发展强盛的最好贡献!
文章标题:李叔同《金缕曲》赏析-遮难回首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3848.html
上一篇:鲁迅《答客诮》赏析-真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