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小侄名阿宜,未得三尺长。
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去岁学官人,竹马绕四廊。
指挥群儿辈,意气何坚刚。
今年始读书,下口三五行。
随兄旦夕去,敛手整衣裳。
去岁冬至日,拜我立我旁。
祝尔愿尔贵,仍且寿命长。
今年我江外,今日生一阳。
忆尔不可见,祝尔倾一觞。
阳德比君子,初生甚微茫。
排阴出九地,万物随开张。
一似小儿学,日就复月将。
勤勤不自已,二十能文章。
仕宦至公相,致君作尧汤。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多是抚州写,今来五纪强。
尚可与尔读,助尔为贤良。
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
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
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
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
愿尔一祝后,读书日日忙。
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
朝庭用文治,大开官职场。
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
吾兄苦好古,学问不可量。
昼居府中治,夜归书满床。
后贵有金玉,必不为汝藏。
崔昭生崔芸,李兼生窟郎。
堆钱一百屋,破散何披猖。
今虽未即死,饿冻几欲僵。
参军与县尉,尘土惊劻勷。
一语不中治,笞棰身满疮。
官罢得丝发,好买百树桑。
税钱未输足,得米不敢尝。
愿尔闻我语,欢喜入心肠。
大明帝宫阙,杜曲我池塘。
我若自潦倒,看汝争翱翔。
总语诸小道,此诗不可忘。
【赏析】
这首诗作于开成五年(840)冬至日,时杜牧三十八岁。前一年,杜牧在京任左补阙,本年乞假赴浔阳看望患眼病的弟弟,冬至日在浔阳度过。这时杜牧的家人和子侄都在京城,故杜牧在节日之中,寄诗于小侄阿宜,勉励其读书与成长。其时阿宜很小,“未得三尺长”,但非常聪明,以至于学着官人,骑着竹马,指挥群儿,意气洋洋。今年开始读书,至于“下口三五行”。这首诗勉励其侄,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读书,以杜牧的祖父杜佑作为典范。杜佑是中唐时的名相,很有经世治国的大略,更以著书立说为己任,他在为抚州刺史时,写了一部《通典》,前后费时三十六年,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到杜牧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十多年了,杜牧一直藏于家中。对于祖宗的事业,堪为典范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经世致用的巨著,二是官至宰相的位置。他勉励小侄阿宜的也主要在这两个方面。当然,关于读书,除了家著之外,诗中还说:“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主要是经史和文学书籍。对于本朝的作家,特别推重李杜韩柳,可见杜牧主张读书应当全面发展,不可偏执一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官,故诗又说:“朝庭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这种思想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在唐代,读书与人的价值实现的中介主要是应科举考试,以至于做官。杜牧就是走的这条路,因此可以说是切身体会之言。今人往往对杜牧的这种思想进行批评,实则是对古人的苛求。
【作者名片】
杜牧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移疾分司东都,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致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其甥裴廷翰,辑《樊川集》二十卷,外集一卷,今存。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太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长乐。有吴武陵者,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因出袖中书,搢笏郾,郾读之,乃杜牧《阿房宫赋》,辞意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见还!”郾曰:“如教!”牧果异等。牧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厚罢镇闲居,声伎豪侈,洛中名士咸谒之。李高会朝客,以杜持宪,不敢邀致。杜遣座客达意,愿预斯会。李不得已邀之。杜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引满三卮,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得,宜以见惠!”李俯而笑,诸妓亦回首破颜。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意气闲逸,旁若无人。牧不拘细行,故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牧佐宣城幕,游湖州,刺史崔君张水戏,使州人毕观,令牧闲行,阅奇丽。得垂髫者,十余岁。后十四年,牧刺湖州,其女已嫁生子矣。乃怅而为诗曰:“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文章标题: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小侄名阿宜赏析-唐代关于亲情友谊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4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