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赏析】
本诗作于会昌二年(842)八月。唐武宗会昌二年二月,回鹘南侵,突出大同川,转战于云州城门,大肆掳掠,唐王朝下诏发陈许徐汝诸处兵屯于太原、振武、天德,准备第二年春天击退回鹘。这时正是早雁南飞的季节,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想到北方边境的人民因为回鹘统治者带兵南下,仓皇逃难,颠沛流离,而写了这首忧时感事的诗,表达了对北方饱受异族蹂躏的苦难人民的忧念和对时局的感伤。因为八月还未到深秋,所以用《早雁》标题。全诗用比兴手法,借雁以寄慨,以高超绝妙的艺术手段表达了深厚的同情,颇耐人寻味。这首诗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托物寄慨的抒情诗。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人,句句写时局,将身世之感慨、时世之艰难融汇于对征雁的描绘中。清贺裳《载酒园诗话》说此诗“似是寄托之作”,一语切中鹄的。
会昌二年春天,杜牧由比部员外郎外放为黄州刺史。他推测自己由京官外放,是由于宰相李德裕的排挤。并在德裕执政数年中很不得志。黄州是一个穷僻的小州,杜牧又与朝中人事离阔,深感孤独寂寞,如同孤雁一般,不知归期何日。诗的末尾故作慰藉语,谓此州虽小,尚可栖身。杜牧的忧时感事之作,大多直陈时事,而《早雁》却另辟蹊径,通体用比兴手法,全篇以想象贯之。以虚衬实,虚景藏情,虚实结合,曲尽其妙。
此诗慰谕流客,且安侨寓。时方艰难,未可谋归也。前段,追叙其来。
后段,婉止其去。
【作者名片】
杜牧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移疾分司东都,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致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其甥裴廷翰,辑《樊川集》二十卷,外集一卷,今存。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太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长乐。有吴武陵者,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因出袖中书,搢笏郾,郾读之,乃杜牧《阿房宫赋》,辞意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见还!”郾曰:“如教!”牧果异等。牧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厚罢镇闲居,声伎豪侈,洛中名士咸谒之。李高会朝客,以杜持宪,不敢邀致。杜遣座客达意,愿预斯会。李不得已邀之。杜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引满三卮,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得,宜以见惠!”李俯而笑,诸妓亦回首破颜。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意气闲逸,旁若无人。牧不拘细行,故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牧佐宣城幕,游湖州,刺史崔君张水戏,使州人毕观,令牧闲行,阅奇丽。得垂髫者,十余岁。后十四年,牧刺湖州,其女已嫁生子矣。乃怅而为诗曰:“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赏析-唐代关于褒贤刺时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4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