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赏析】
此诗是刘禹锡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途经西塞山时有感而作,《一瓢诗话》称这首诗为“洵是此老一生杰作”。此话不无道理,至少也是作者咏史诗中的集成之篇。
首先,诗中所写虽为晋、吴之战,但却是有关“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西晋的大兵当前,吴末帝孙皓原想以铁锁横江抵挡晋军,然而无济于事。他只好在石头城上打起投降的旗号,从此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华夏大地由分裂归于统一。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非常精警而工稳的咏史名句。
其次,就技法而言,起承转合布置得非常圆熟。比如颈联转折十分自然,用江山依旧衬托金陵六朝的频繁更迭,极为贴题。尾联合到“四海为家日”和“故垒萧萧芦荻秋”上,不仅十分密合,且留有想象的余地,令人感到回味无穷,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赴和州途中作。三四两句,言地利不足恃,并用“江底”对“石头”,即以虚对实,不工而工。五六两句,言往事可伤,也不止吴为晋灭,其后宋、齐、梁、陈以至唐朝,仍纷乱不息,唯留下山形枕流,永相凭吊而已。末两句为本朝说话,却也感慨深沉,以唐朝来说,长江一带正有着不少的故垒。
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此诗,中有很警辟的话:“此诗昔人皆入选,然按以杜公《咏怀古迹》,则此诗无甚奇警胜妙。大约梦得才人,一直说去,不见艰难吃力,是其胜于诸家处,然少顿挫沉郁,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不及杜公。”方氏论咏古诗,主张诗中要有魂,“所谓魂者,皆用我为主,则自然有兴有味”。又,此诗因前半皆咏金陵事,后人也有和另一首《金陵怀古》相混。
【作者名片】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旧唐书》作彭城人,生长于江南。贞元进士。与柳宗元同榜。后入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又随佑入朝,为监察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执政,他和柳宗元皆被叔文引入禁中,参与谋议,曾有意于革新。王叔文失败,他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即八司马之一。时年三十四,有名的哲学论文《天论》即作于此时。
后召还长安,因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触怒权贵,又被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如他自己所说“一坐飞语,废锢十年”(《谢门下武相公启》)。文宗大和二年再还长安,又作了《再游玄都观绝句》以遣讽。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他是诗人,又是思想家。他有远大的抱负,却屡遭贬斥,因而诗歌也多桀傲之气,常借虫鸟以讽世。“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可看作他对横逆的态度,犹“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意。怀古诗也低徊沉着,启人遐想。
他的竹枝词,自己是很重视的,也说明他对民间文学的态度,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在艺术上能自创一格,在感情上反映了他对下层群众的喜闻乐见的事物,能大胆接受,相呴相濡。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呼吸了更多的泥土气息,视野因而更开阔了,可惜本书中没有选入。
文章标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赏析-唐代关于人生感慨的七言律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4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