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赏析】
此诗本来就是流美上口之篇,一经注释,已无任何文字障碍,不必多作赘言,但有几点似应提请读者留意:
一、写这首诗的前一年,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他。翌年,即肃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初七日,高适便写了这首诗。
二、高、杜二人,早在玄宗开元年间即相识于汶上,交谊日深。穷困潦倒中的杜甫,不时得到高适的周济。
三、全诗可分三段,每段四句,首尾两段押平声韵,中间换作仄声。有专家指出,仄声韵脚便于表达忧郁不平之情,诚是。
四、十年后,即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写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见《杜诗详注》卷二三),“迸泪幽吟”,追怀亡友,感人至深,可与此诗对读。
【作者名片】
高适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年穷困,狂放落拓,不事生产,客游梁宋间,过着流浪生活。天宝八载,经睢阳太守张九皋之荐,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又感于“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作》),愤而辞去官职。后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之幕为书记,这使他得以接触大漠风光、士卒隐情。安史乱起,又佐哥舒翰守潼关。玄宗出奔,他间道觐见于河池(在今甘肃),详陈潼关之失的原因。后又任西川节度使、左散骑常侍(属门下省)等职。封渤海县侯。
高适一生极为奇异复杂。年轻时隐迹博徒,“以求丐取给”,晚年却出居重镇,入任显职。《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又说他“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却并非事实,如《燕歌行》即是早年所作。
他为人以功名自许,为诗以气质自高。《燕歌行》《古大梁行》《邯郸少年行》《别韦参军》诸作,都是他个人性格体现为作品风格的显例。
他的诗以七言歌行见长,有魄力、有情感、有文采,却又不尚雕饰,自然写去,音节也非常浏亮。
文章标题: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赏析-唐代关于悼人伤事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4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