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赏析】
对这首诗的发端和结尾,曾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谢榛认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诗:‘君向潇湘我向秦。’此结如爆竹而无余音。予易为起句,足成一首,曰:‘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外,落日空江不见春。’”(《四溟诗话》卷一)这种改易曾受到后人的讥笑。有论者认为,郑诗的结句“悠然情深,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贺贻孙《诗筏》)。
笔者赞成贺贻孙的看法,可惜其语焉不详。请看下列这段既有代表性又有说服力的中肯之见——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戛然而止,便恰如抔土之障黄流,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刘学锴(见《唐诗鉴赏辞典》第1350页)
【作者名片】
郑谷
字若愚,袁州人,故永州刺史之子。幼年,司空图与刺史同院,见而奇之曰:“曾吟得丈夫诗否?”曰:“吟得。”“莫有病否?”曰:“丈夫曲江晚望断篇,云‘村南斜日闲回看,一对鸳鸯落渡头’,即深意矣!”司空叹惜抚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乾宁中为都官郎中,卒于家。谷自叙云:“故许昌薛尚书为都官郎中,后数年,建州李员外频,自宪府拜都官员外,皆一时骚雅宗师,都官之曹,振盛于此。余受早知,今忝此官,复是正秩,何以相继前贤耶?”有《云台编》三卷,又《宜阳集》三卷。
文章标题: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赏析-唐代关于友谊天长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