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在王昌龄传世的一百八十多首诗中,其绝句约占一半,人称可与李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如果说这一首堪称“神品”的话,那么其“神”主要表现在一个新字上。看吧,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妇,盛妆春游;当她登上华美的楼阁时,忽然发现路旁柳色青青,于是她便后悔不该叫夫婿外出求取功名。诗至此戛然而止,那么新意何在呢?
首先是独出心裁。诗的前二句与“闺怨”的题意相反,着重写“少妇”的真稚心态和爱美的天性。“不曾愁”与第三句的“忽见”相照应,为下文的突兀转折做铺垫,构思新巧,对比强烈,有相辅相成之效。
其次是审美内容上的出新。在《诗经》中,每每以昆虫和植物来触发离人的悲心,一般没有更深的含义。而这里的“少妇”看到“陌头”杨柳返青,不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更后悔叫他去“觅封侯”。不言而喻,在这个“少妇”看来,“杨柳色”比“觅封侯”更值得留恋,更有追求的价值。这里不仅包含着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轻视,以及对美好时光和青春年华的珍惜,其审美内容也是新颖的,甚至可以说是进步的。
这是写上层妇女一刹那间引起的感情的波动。
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少妇应当是“不知愁”的。可是这时登楼临窗,一见柳色,就陡地感到春天来了。于是本来耐性地梳妆的人,就有了悔心。她当初要丈夫去觅封侯,也无非为了使自己更光彩些,到这时才觉得封侯不如闺中之共处。
作者另外写了好些从军的诗,其中有以雄伟的笔意写出将士的昂扬气概,如“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教胡马渡阴山”“已报生擒吐谷浑”。但也写了“更吹羌笛《关山月》,无奈金闺万里愁”这样的诗句。即是说,生活本来是复杂的,他也能多方面地来描写它。
【作者名片】
王昌龄
王昌龄(690?—757?),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新唐书》作江宁(今属江苏)人。开元进士,任校书郎,后举博学宏词科。曾一贬江宁丞,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安史乱起,往江宁,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后晓因贻误军机,河南节度使张镐将戮之,晓哀求曰:“有亲,乞贷馀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
他的诗以七绝最好。在同时诗人中,可以和李白七绝争胜的,只有王昌龄。明李攀龙推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七绝的体制本易为读者吟诵欣赏,通过他的流畅的语言、明快的节奏、蕴藉的词意,这一诗体更显出它的特色。似乎也可以说,没有这些七绝,他在盛唐诗坛上不可能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盛名。
薛用弱的《集异记》,记开元中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饮于旗亭,令伶人唱曲,于王诗就唱“寒雨连江”和“奉帚平明”二诗。这记载虽不可靠,但说明这两首诗在当时已风行于社会。
他的七绝,多写边塞哀愁和闺中幽怨,后者也包括宫怨。在封建社会中,民间也好,宫廷也好,妇女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难言的苦痛。王昌龄就以同情的态度、奇特的构思揭开了她们的灵魂世界,让她们有一个倾吐的机会。这种题材,如果抒情上没有本领,就很难写得好。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赏析-唐代关于怨女痴想的七言绝句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4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