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儋耳山·突兀隘空虚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赏析】
绍圣四年(1097)六月末到儋州作。此诗前二句赞美儋耳山高耸入云,超越众山;后二句感慨散布道旁的岩石,都是女娲氏补天时剩余下来的无用之物。显然,此诗有象征寄托,意味深长。但到底象征什么,诗人含而不发,令人费解。纪昀说:“未喻其意。”(《纪评苏诗》卷四二)老实地承认猜不透诗意。何焯说:“末二句自谓,亦兼指器之诸人也。”(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卷四一引)器之是刘安世,亦因政争被贬岭南。何焯指出后二句是喻指诗人自己和亦因党争被贬岭南的“天涯沦落人”,却也未能揭示喻意。可见,此诗象征意蕴不易认知。据我看来,此诗是前赞后叹,点睛之笔是“补天”二字。儋耳山和道旁石,都有补天之才,却被弃置不用;儋耳山孤峰挺立,高撑天空。一赞一叹,诗人被排挤打击,无法为赵宋王朝出力立功,壮志未酬,流落天涯,仍坚强不屈,保持着刚直独立的人格气节——这些复杂、丰富、深厚而又难以言传的思想感情,便已渗透在这四句诗的字里行间。意象本体的象征性、情意传达的暗示性,以及语言叙述的新奇性,使这首小诗突破了不少古典诗歌比兴寄托比较直露明确的弱点,成为一首以最简约的语言暗示出深度意蕴的象征诗。
【作者名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被人告发讪谤朝廷,遂被逮赴御史台狱,“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孔平仲《孔氏谈苑》)。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因有“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语。乃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私交尚好,安石罢相,他于元丰七年往金陵看他,写了“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的《次荆公韵》七绝。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浚西湖,筑长堤,将内湖与外湖连接,并于湖上植以荷、柳。六年,调知颍州。颍州亦有西湖,秦觏《呈东坡先生》诗所谓“十里薰风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绍圣初,又被御史劾奏“讥斥先朝”,贬惠州、琼州。这地方是远恶州郡,连药物都没有,他却与幼子苏过著书为乐,其和陶诗即作于岭南。至此以孤臣自居,几欲终老于此。后获赦,上表乞在常州以本官告老。途中已百病横生,遂卒于常州城中,葬于汝州郏城。他的年龄比欧阳修、王安石小,但三人卒时都是六十六岁。旧时曾于阴历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来纪念他。
他是宋代的李白,后人亦称为“坡仙”。司空图《诗品·豪放》说的“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众在旁”那种气象,用在李白、苏轼身上最为适当。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记神宗曾问近臣,苏轼可与那位古人相比?有人说:“唐李白文才颇同。”神宗说:“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这话说得亦对。
苏舜钦、梅尧臣虽初步开了宋诗面目,但规模不大,影响有限,只是椎轮,尚非大辂。他们那种疏荡幽淡的语言到底不能给人以满足。到了苏轼,才以光怪陆离、自出己意的风格尽变唐风,自立门户,扩大了宋诗的领域,唤来了宋诗自己的灵魂(就像他的行书,在宋代亦是有独创性的)。用刘熙载《艺概》的话来说,也便是推倒扶起,无施不可,又善于空诸所有,无中生有。苏轼本人曾说:“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宋史》本传)在他的作品中,亦常于不齐之中见其和谐,在均衡与错落之间显出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竹外一枝斜更好”、“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感,但一面亦带来粗率的缺点。
苏诗所以有此成就,他本人的才气和家庭环境固然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还是他纵横忧患、命寄江湖的社会实践。生活壮大了他诗歌的生命,他亦处处能从生活中开掘题材,鸟瞰世态。举个例,在大旱年头,他见到一只蝎虎(指守宫,旧时以为龙类),便作诗说:“守宫努力搏苍蝇,明年岁旱当求汝。”字面上像是对蝎虎有所祈请,实际是在说:你且努力搏苍蝇吧,到明年天旱时来求教你,看你可会兴云作雨!日常生活里一只无知的小动物,他却灵机一动,使它蠢态毕露:原来只会对付苍蝇。
除了诗,他的词、散文、书法都是自成一派,还懂得音律,精于鉴赏。他果真是艺术上的全才。
苏诗的缺点是奔放有余,凝炼不足,重倾泻而少含蓄,贪多务博,失于繁缛,豪情与犷气兼具。他最擅长的是七古,但比起杜甫来少其沉郁,比起李白来逊其清秀。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云:“然其才大学富,用事奔凑,亦开俗人流易滑轻之弊。”虽数语却颇得要领。
赵令畤《侯鲭录》卷二,记苏轼长子苏迈少年时所作诗,有句云:“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亦佳。
文章标题:苏轼《儋耳山·突兀隘空虚》赏析-宋代关于咏物生花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