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8-30 05:09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赏析】

《菩萨蛮》这一词调,通常被用来描写儿女之情。比如“花间鼻祖”温庭筠,其十八首《菩萨蛮》,就都是描写闺中和宫中的女子相思情。但是,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却翻新出奇,成了大声镗鞳的爱国抒愤之作,极具个性。

词起两句,由眼前所见的赣江水,感怀四十余年前金兵南侵、生民流离的深沉苦难,觉得这滔滔不绝的流水中,仍旧流淌着当年的流离失所者伤心的眼泪。这在写法上是以现实包孕历史,以实含虚,能够扩张词境的容量。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怀呢?这是因为他面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的事实,心中先已怀着一股勃郁的爱国忧时之情无可发泄,便借流水而发之。接下来的“无数山”原是取景于眼前,但既然作者暗用了唐代李勉在此遥望京城长安的典故,而山又成了他眺望宋朝的“长安”(实即汴京)的阻碍物,那么,这里的山就具有了象征阻挠他恢复故土之志的主和派力量的象征意义。而这两句合起来,又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中原未复、祖国南北分裂局面的忧心如焚。

下片起句则豁然振起,显示出词情上的一个转折,并且就像上文的青山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一样,这不畏青山遮挡而奔涌东去的流水,也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它可以象征坚持抗金复土者不屈的斗志和胜利的愿望。结韵中见流水青山之状而思潮翻滚的作者,情绪复归于忧郁。正在为日暮天晚而发愁的他,听到了从深山中传来的鹧鸪鸟鸣声。那“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仿佛是一种激人肝肺的抒愤和劝告,作者借它抒发出了抗金恢复之事因受阻挠而“行不得”的深深悲凉。这样,全词情思由悲痛转激昂,又由激昂转为悲凉。

在抒情方法上,除了首句的直陈沉痛之情之外,大体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借水怨山”,使山水各有其象征意义,这就增加了词的深致。在章法结构上,这首词一篇三曲折,显示出其感情的起伏低昂。在抒情风格上,这首词则具有沉郁顿挫之妙,将爱国的热心和忧时的愁情交错互织,具有深沉勃郁的感人力量。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作者名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文章标题: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516.html

上一篇:辛弃疾《声声慢·滁州旅次》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下一篇: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