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细把君诗说。
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赏析】
在词人与陈亮以《贺新郎》词调相互赠答后不久,家住浙江金华的落魄诗人杜叔高,也来带湖拜访词人。杜氏一门风雅,兄弟五人都能诗,而唯有叔高一人的诗歌,写得有“吞牛食虎之气”,兄弟们那些写得宛若春光幽妍的诗歌,竟似为衬托他的诗歌而存在。他的诗歌,其精神气魄因此也深受陈亮的喜爱。当叔高带着自己的诗卷来拜访辛弃疾的时候,词人心中对于其诗的感觉,与陈亮完全一致。于是在叔高临别之际,词人心中那因与陈亮交谈酬答被激起的英雄感慨,再一次倾发出它的余力,这就有了这首用前韵而写成的词。
词的上下片分写不同的感慨,而合起来看则气脉流走,浑然一体。上片起头一句,与酬答同人陈亮的突兀而起不同,起得平静而能启下。一个“细”字,表明这是经过细心品赏而得的结论。它体现出词人作为一个文学前辈的平易和耐心。以下直到“寒生毛发”,运用多层形象的比喻,对于叔高诗歌的美和其诗中体现出的主体精神特征加以热情的赞扬。通过对诗歌的赞颂,就把作者叔高的高洁志趣和人品曲折表现出来了。以下,采用美人香草的传统比兴法,描述了叔高在诗中表现的内容,同时又表达了词人对他的怀才不遇的同情与理解。“自昔佳人”一韵,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把包括叔高在内的自古才士沦落不遇的命运,写得富有感情和意境,并且赋予这一感慨以更多的理性反思精神。
下片则更进一层,希望叔高跳出骚人墨客的精神藩篱,能够像词人那样放眼时局,以做力挽狂澜的爱国志士为己任,为实现南北统一而战斗。这是词人自己爱国心火反射出的热光。“去天尺五”一句,采用辛弃疾特有的借古人而美今人法,引用南北朝时“长安韦杜,去天尺五”的民谣,既是表明词人对杜叔高家一门风雅的赞扬,也兼有勉励杜叔高跳出自伤沦落的平常境界的用意。以下顺接此句意思,以乘空变化、使风云开合的鱼龙来期待之,也就是期待他在政治上有大作为。一个“看”字,更表明了这一殷切期待的意思。“起望”以下三句,转为词人自己的政治抒情。神州路上,往日士大夫之类的衣冠人物熙熙奔走,而今只见残骨在白日下反光。而可恨可叹的是,像西晋宰相王衍那样清谈误国的今日当权派们,依然推行投降路线,袖手高谈,不以复国之事为己任。这样的局面,让作者如何能坐得下去,如何能不激愤怨怒?于是下文特出以“夜半狂歌”的激情镜头:他那含着无限悲痛的狂歌,连天地也为之感动,悲风为他而起,吹得屋檐下的铁马儿铿锵作声,使听那铮铮之声的词人,仿佛置身于那万马奔腾的疆场!结韵点明他之所以悲思如潮,夜深难眠,正在于南北分裂这一惨淡的现实。他要杜叔高注意的,也正是这一惨淡的现实。这就结得短促而有力,其中若有无限压力迫面而来。
词的主要艺术手法,一是善于运用比喻,如开头就连用三个比喻,来全面形容叔高诗歌在韵味、风格和思想锋芒上的特征。二是善于运用“影射”,如以叔高的诗歌来影射他的人品,以清谈误国的王衍来影射当代执掌权柄者,以屋檐下的铁马儿来折射自己向往杀敌报国的内心世界等,都是极有余味,极为成功的。
【作者名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文章标题: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