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贺新郎·用前韵再赋
肘后俄生柳。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右手淋浪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
漫赢得、伤今感旧。
投阁先生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后。
持此语,问乌有。
青山幸自重重秀。
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岫。
把万事、无言搔首。
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
宁作我,一杯酒。
【赏析】
作者在罢居瓢泉时期,曾经与一些朋友以这个词调和这些韵脚相唱和,主要以陶渊明诗歌的意趣陶写心灵。这首词与上述词作于同一时期,但不再借陶诗写怀,而是借象写意,抒发人生失志的牢骚悲凉和不被世俗击垮、不与世情苟合的襟怀。
上片主要抒发对于人生不如意的牢骚悲凉。起句以肘后生柳(瘤)的典故,表明对于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这种无常感,一直领到下片“颇堪秋否”一句。“叹人生”一韵,由世事转为对人生失意的感叹。这里虽是全用前人成语,却完全融化为自己的感觉,似乎打自己的心中流出。以下将世事无常和人生失意结合起来写,表明自己伤今感旧的原因。“右手”一韵,避重就轻,不直接写自己闲居无用的失意感,而是用前人典故,写自己有酒可痛饮却无螃蟹可享用的“失意”。而实际上,他写左手的闲和右手的不闲,都是在写生命力和时间被浪费的牢骚与痛心。“漫赢得”一句,更是把下文中的感旧和现在的伤今结合起来,表明感旧伤今俱无用的悲凉。以下以汉代辞赋家扬雄的悲剧命运,写自己的寂寞和对于人间是非难有定准的苍凉感。末韵的“问乌有”问得妙:既然人世如此是非不定,令持直节、走正道的词人悲凉愤慨,虚构中的“乌有先生”又怎能回答他带有愤懑的困惑?困惑只能成为他面对现实时永恒的感觉了。
下片,他不再借典抒情,而是借象立意,把自己始终不变、独立不迁的精神风骨完全凸现,这就特别地教人珍惜他不因此而放纵颓唐的定力和品格。过片三句,他借青山立意,表明自己如同青山一般,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变化,都不改变挺秀的精神特质。“青山”句写青山重峦叠嶂、风神秀出,是即景取象,借象抒情。他用“幸自”一词,写出了他对于青山天然绝异于世间万物的精神风貌的赞美:有这样的挺秀青山在眼,世间幸而还有让他解闷的风景。同时,还含有对于自己幸而不与被“无常”摆布的世间人相同、能够保持自己独特风标的骄傲和庆幸。以下两韵,以关切的口吻,打听那独拔于世外的青山,在遭逢万木摇落的秋节能不能够承受山木脱落、举体消瘦的打击?这里有对于青山这个同怀者的深切关怀,也有以“萧萧木落”之秋来暗示自己政治遭遇的奇惨和来日无多的黯淡之意。那么,他能不能忍受并承受这一切“无常”的打击呢?青山即使被西风吹光了木叶,变得无比消瘦,也依旧是千岩万岫,气象万千,独立于天地之间。这不正是他面对人世无常的精神气韵的象征吗?“把万事”句,既是对于上片的遥遥呼应,显示出他结束词篇时的特有思路,也是下文中思考内容的前奏。下文以“翁”即自己和“渠侬”即特指的那些政坛的当权派们作对比,问是谁更“好”。这个“好”字意蕴无穷:有得失上的相较、是非上的评判和价值上的掂量。他虽然没有正面作答,却以我只做我、不与“渠侬”周旋的语言,表明了他的判断和褒贬。他宁愿做一个耽于杯酒的闲散隐士,也不愿与那些官场人物周旋的态度,深刻地体现了他在“无常”和“无定”的痛苦中,也绝不屈己迎人、以猎取世俗享受和世俗声华的高尚情操。
【作者名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文章标题: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再赋》赏析-宋代关于忧国伤时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