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宋代关于登高怀古的古诗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8-30 11:09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宋代关于登高怀古的古诗

【赏析】

这是作者的晚年名作。作者忧虑于韩侂胄匆忙出兵将会重蹈前人失败的覆辙,于是借古讽今,表明坚决主张北伐,但又反对草率从事、轻敌冒进。

上片起三句气势沉雄,抒发江山如昔而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却邈不可寻的感慨。言外之意,是叹息当代缺乏像孙权那样可以抵御外侮、担负起国家兴亡的关键性领导人物。“舞榭”三句承上而来,意谓不仅英雄人物邈不可寻,连他们残留在舞榭歌台上的流风余韵,也被风吹雨打而消失殆尽。这里显示出深沉的历史悲剧意识,同时也隐含着时势消沉、江山寂寞之意。接下去,他由孙权转而想到刘裕。刘裕的踪迹虽还可寻,但那已经是斜阳草树般抹上荒凉的底色了。这样,作者怀想两个与镇江本地有关的历史英雄,一从无处寻觅立意,一从有迹可循落笔,但总归入苍凉的历史感受中去。所以,上片结尾处,他忍不住对刘裕当年率兵北伐的声威与功绩深表奇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措辞,足以显示他抗金心愿的烈烈如焚。

下片则掉转笔头,借古讽今,以词为“论”,陈述自己力戒仓促出兵的政治见解,抒发“老骥伏枥”的忠愤。换头三句,先用南朝宋文帝草草出兵北伐而招致失败的史实,提醒当政者:若想恢复中原,必须先有周密的准备,这里表现出他对于好大喜功的韩侂胄急躁冒进的忧虑和警告。以下三句,由今追昔,转入对于自身经历的深沉感喟。四十三年前,他奉表南归,胸怀恢复大志,以为可以力复中原,不料事业无成,困辱以至于今。登楼北望,似乎还能见到当年扬州一带金兵燃起的烽火——那个烽火中的少年英雄,也同时在他的幻觉中出现,而今离镇江不远的对岸佛狸祠中,金国统治区的汉人正在那里举行迎神赛会,神鸦社鼓,好不热闹!人们早已忘却了亡国的屈辱历史,而恢复事业如今更难了。“可堪回首”四字,把对自己与国家的今昔感慨一语包容,表明了不堪回首的痛心。结韵犹强自振起,但又不免于苍凉失意。他以历史英雄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然老去,犹能为国家效力,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故而有“凭谁问”的悲愤。

全词风格悲壮苍凉,感人至深。在艺术特色上,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大量用典。从孙权、刘裕,到刘裕子刘义隆,刘义隆的将军王玄谟,北魏武帝拓跋焘以及廉颇,无不循循然入其词中。但大量用典,却增加了一般读者在阅读理解上的难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宋代关于登高怀古的古诗

【作者名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文章标题: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宋代关于登高怀古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570.html

上一篇: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赏析-宋代关于登高怀古的古诗

下一篇: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宋代关于登高怀古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