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水调歌头·再用韵呈南涧
千古老蟾口,云洞插天开。
涨痕当日何事,汹涌到崔嵬?攫土抟沙儿戏,翠谷苍崖几变,风雨化人来。
万里须臾耳,野马骤空埃。
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
黄花憔悴风露,野碧涨荒莱。
此会明年谁健,后日犹今视昔,歌舞只空台。
爱酒陶元亮,无酒正徘徊。
【赏析】
作者以雄奇神幻的笔墨描写造化的神奇,正是为了衬托人自己的渺小无奈,而试图以人的微不足道来消解失志的悲凉。
词的上片,以云洞所在的秋水涨落为引子,道出沧海桑田、自然变化的伟力,以之为下片写人事的部分作铺垫。首韵点明云洞所在,并以“千古”这样的时间概念,和“插天开”这样的空间概念,表明云洞气势不凡。而“老蟾口”的比喻,生动幽默,令人想见云洞的形状。接韵追述了当年秋水暴涨、直侵山顶的自然奇观。而“涨痕当日”一语,化实为虚,显出时间上的摇荡自如,和现在徒留尘迹的感慨。下两韵从两个方面也即从变化的角度抒发了对自然伟力的景仰之情。上片末韵写景,在意思上回到当前。写现在野马尘埃的漫空飞舞。“万里”一语,直写尘埃弥漫的空间长度,“须臾”与“骤”,显示出由秋雨侵山到现在遍地尘埃之间的短促。这种空间很长而时间很短的比较,写足了自然的伟力。
下片在此自然伟力的背景上显示人生如梦。换头以一“笑”字领起,并可笼至接韵,尽陈苍凉感慨之味。他说自己这些年来,如获鹿覆以蕉叶而忘其所在的樵夫,如同见酒杯中弓影疑为蛇的杜宣一样,不仅一番努力都无所获,而且尝尽忧谗畏讥的心灵痛苦。而今只见黄花憔悴于风露中,秋水又涨到荒草边上。“黄花”就像是作者的精神自画像,“野碧”也似他家园的萧条风景写照,两者相合,传出了自身不堪潦倒失意之恨。然而这一切,在沧桑变化的自然参照系统中,都是可笑的,其痛苦也是不值得坚持的。“此会”一大句,就将这人事的不谐置于自然的背景上去,道出了岁月如流、人事无常的感慨。“歌舞只空台”的空虚,是英雄不得已以历史的虚无来缓解自身失志之痛的“双面刃”:它砍倒了一批他不愿意见其得意的人物,但也深深地割伤了自己。最后,他以隐居田园的渊明自喻,唯求一醉忘情。这样的结句,含意显然要大于字面所示,唯待读者细细体会,可称余味隽永。
【作者名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辛弃疾《水调歌头·再用韵呈南涧》赏析-宋代关于咏物成趣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