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恨,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赏析】
送别词一般都从送行之地写起,本词却不然。首句化用前人诗意,直写行人所到之地,有盘空而起的意味。然后,以“一杯送”暗转到送别之地上来。接韵明写自己的不堪离别,既显出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又暗示自己的蹉跎失志。兼人与我,一箭双雕。且更因为中年失志多病,故而尤不堪与朋友离别。但作者并没有像凡庸之辈一样,沉溺于嗟叹伤感之中,而是快笔掉转,大笔振迅。以“东北”一韵的精工对仗,写出他对朋友文韬武略、建功立业的极大希望,这里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用事恰切。因为诸葛亮和司马相如,是与蜀地建设关系甚大的两个历史人物。作者借他们来勖勉处在西边前线的李正之,要像诸葛亮那样坚持抗金和北伐,使东北方向的敌人闻风丧胆;要像司马相如那样安抚百姓,稳定后方,为国家强大统一做出贡献。这本是作者本人内心愿望的写照,用来寄语朋友,显得诚挚感人,表现出作者一往情深的爱国之情。他对朋友的友情就是建筑在共同的事业追求之上,境界高出凡俗。上片末韵,表明了他对朋友文才武略的推许,结得斩钉截铁,十分有力。
下片转为对朋友旅途境况的设想。换头一韵有两层意思:一遥承上片起处的送别之意,劝慰友人休为离别而悲伤;一开启下文无限风光之门。尤其一句“吾能说”,将以往的作者行旅经验尽情唤起,显示出他不忘祖国山河的殷切感情。在作者心头,庐山的秀丽山色,赤壁矶上的巨浪,襄阳路上的皓月,无处不能诱发行人的诗情,到处都似在向行人邀约着新诗。作者对于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对于朋友文采的含蓄赞美,尽纳其中,同时也兼有开阔朋友心胸并壮其行色之意。“要新诗”一语,语气直管到“三更月”一句。其间可谓一气直下,势若奔马。结韵回应起句的送别描写,以景结情,以万里白雪寒梅的绮丽景象,寄寓彼此相思之意。同时一“须”字,也含有要朋友报平安书信的意思。关念之意,溢于言外。这一结,显得豪迈隽永,余韵悠长。
【作者名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文章标题: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