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木落山高一夜霜》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8-30 14:09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鹧鸪天·木落山高一夜霜

辛弃疾

木落山高一夜霜,北风驱雁又离行。

无言每觉情怀好,不饮能令兴味长。

频聚散,试思量。

为谁草梦池塘?中年长作东山恨,莫遣离歌苦断肠。

辛弃疾《鹧鸪天·木落山高一夜霜》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赏析】

这首词,也是作者闲居带湖时期感怀兄弟离别的作品,写得言约意丰。

上片就眼前别景而言,起韵即事叙景,先写木叶凋零、西风生凉的风景,来为手足离情作渲染。北风驱雁,既是眼前所见风景,又是兄弟离别的代指。“又离行”的“又”字,不作情语而感情毕见,表明此前他已经历过兄弟离别的事情,已经尝够了离别骨肉的况味,故尤不堪于此别。更何况是在万景萧疏、心情沉寂的深时节!因此,雁离行——又离行——当万景萧疏的秋节又离行,是一个感情不断增殖的过程。下两句,专就眼前别宴所感来写,写得似淡实浓,脱俗隽永。常人每以为只有语言才能传达出彼此情意,殊不知,若真是至交亲朋,即便不言语而相对,彼此也能感到默契的愉快;常人每以为在离别时,只有热情劝饮才显示出相交的浓情,殊不知,若真是至交亲朋,即便不饮不劝,而彼此之间的心心相印、闲闲相语的快意,也胜过杯觥交错、酒酣耳热那造出来的气氛带来的快乐。常人之间的别情是有待的,而至交亲朋间的感情,是无待的。

下片就离别一事生发开去,将自己不堪于在此寂寞中年离别手足的情意,表达得十分沉郁。他先以一“频”字,将自己近年来常常送别的记忆一并提起。然后,将对于这位兄弟的特殊感情打入其中,说明虽然他已是不堪于一次次的离别,但唯有这位将离他而去的兄弟,才是最令他情亲的人。“春草梦池塘”的典故,被“为谁”这两字一领,非常明显地表明他对这位兄弟的特殊情感。以下两句,把自己的东山失志之恨与眼前离别之悲联系起来,传达出一个精神上最感苦闷的失志者,尤不能再忍受亲爱者离去的特殊感受。它把壮志难酬的政治失意者的人生幽愤,和失去亲人时的感情失意糅合到一起来写,有剥笋见心的抒情真度和深度。“东山恨”一语,意思颇丰,既传达出他待学东晋名臣谢安,志在挽救祖国危亡的隐情,又表明了他被迫隐居田园的不甘和幽愤。作者以自己的政治失志为前提来抒发难舍亲人离去的感情,就使这一份别情显得沉甸甸的。

辛弃疾《鹧鸪天·木落山高一夜霜》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作者名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文章标题:辛弃疾《鹧鸪天·木落山高一夜霜》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607.html

上一篇:辛弃疾《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下一篇:辛弃疾《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