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满江红·敲碎离愁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杆曲。
【赏析】
这是一首夏日闺中怀人词,全篇纯以赋法抒情,足见感情真实的力量。
词以“敲碎离愁”凌空而起,不作铺垫,比一般的婉约词抒情节奏快捷。“离愁”可以被“敲碎”,也见出炼意新警。是什么把离愁敲碎了?是纱窗外的翠竹被风摇动而发出的声音。接韵写她产生离愁的原因,原来是情趣融洽的丈夫离家,使她孤独无伴造成的。“吹箫”的典故,信手拈来,写出了他们之间情趣的投缘。一“断”字,一“独”字,则写出了她百无聊赖的眺望,在这无聊中可见到她的浓郁相思情。三韵接“倚楼人独”而来,写登楼眺望所见。写她还正在为伤春所苦呢,时光却在飞逝,偶尔举头,已经看见初夏来临了。“举头”一句,既见其惊讶,也见其伤感。同时,她以“不堪”“已觉”来强调韶光的迁逝带给她的忧伤,也是在暗写等待的忧伤。因为只有在空寂孤独的等待中,人才特别易于伤感,不能忍受迁逝之悲。但等待是没有结果的,要想重温“吹箫人”的情意,唯有读他寄来的书信了。从行踪上看,上片由室内到楼上,再回到室内,这与下片中由室内复来到楼上相结合,写出了女主人公心事重重、无处可以排遣的情态。
过片接上片末句情意续写,四个短句繁音促节,如连珠滚下,写她面对“吹箫人”情意绵绵的书信而产生的幽怨。一个“空”字,表明她埋怨对方只有语言却没有行动的情绪。而“相思意,何时足”,则表现出她以全部生命来爱恋的深情,难以被信上的“相思字”安慰补偿的幽怨。正因为感到如此的不公平,所以她才流下那么多的泪水。这里的“滴”字,虽是平常语,但是一字千金。它表明合起来有满捧那么多的泪水,不是一下子洒出来的,而是越想越悲、越悲越想,在反复缠绵的长时间内,无声地滴下来的。然而,她终究是一个深于爱、因而不忍深怨对方的女子,她不仅还是要去眺望行人的归路,而且还将她的怨艾转移到芳草和垂杨这些无能为力的物象上,埋怨芳草没有迷了行人的去路,埋怨垂杨挡住了自己望远的视线——仿佛如果它们无“错误”,行人也就不出门了,即使出门,她也能看见他归来的身影。这样的传情,真可谓能“曲”,传尽了她盼望之极、爱恋之极、也怨艾之极的感情。古人特别喜欢这种表现出怨妇对于游子一往情深的作品,喜欢的就是它“怨而不怒”的蕴藉效果。结句在章法上,遥应开头部分的“倚楼人独”,写她孤独地眺望到黄昏月出、陡然惊醒后更不能承受痛苦之感。这里,以“立尽”这个似平实却老辣的措辞,暗示她伫立眺望时间的长久和如痴如呆的神情。
这首缠绵哀感的词,将思妇因爱生怨、爱怨交加的悱恻心态传达了出来,颇有婉约词人的抒情风致。
【作者名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辛弃疾《满江红·敲碎离愁》赏析-宋代关于情爱心歌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