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满江红·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漫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赏析】
这是一首十分委婉缠绵的伤春相思词,写一位空闺女子怀念情人而又羞涩难言的情绪状态,逼近婉约派词人秦观的风调。
上片写这女子眼中的暮春景象。这样写,不仅为下片抒情做好了铺垫,而且已暗蓄着红颜难久而年华虚度的悲愁。起韵点明时间地点,情韵含藏。如“家住江南”,看来不过点明地点,却能突出这是一位比之塞北女子更娇柔的江南女子的哀怨。如写清明寒食,不过是先叙出抒情的特定时间,为下文写景着力,却以一个“又”字传神,表明不止一次独自度过暮春的寂寞和哀怨,使往年暮春的心情被其调动起来。以下一气贯注,铺写残春凋零景象,也于景中含情。“一番……一番……”的句式,是抒情重笔,表明经过许多次风雨之后,如今的花径里已经狼藉不堪了。“红粉”两句,接前风雨而来,实描花落水流红的残春景象和绿意渐浓、园林寂寞的风光。其中的一“暗”字,一“渐”字,如钝刀割肉,拉长了感觉的时间,令人想见她饱受煎熬的时间之长。这两句,除了写出时光的流转之外,在古典诗词的传统语境里,还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象征着青春美貌的流失。特别是作者用“红粉”一词时,花落所隐含的美人衰老无华的意思更明显。以下用“算”字总束暮春风光。残春景象在他有点有面的描写中,被收拾无遗,而这位江南女子的伤春之情,也已经从中沁出。
下片专写她的孤寂和苦闷、羞涩和矜持,把一个含羞含情的年轻女子的相思情愫,刻画得体贴入微。换头一“静”字,承上启下,既指芳菲凋零之后的寂静,也写情人不在的孤寂。因为难以忍受这过度的“静”,所以她“相忆”远方的游子,可是在“相忆”之始,她已感觉“相忆”的徒劳——“空”字是明证。以下写“相忆”之情不仅“空”,而且“无说处”,这就加倍传写了她的苦闷和幽怨,难怪她要感到“闲愁极”呢!以下就“无说处”转写自己的羞涩和矜持。这满怀的闲愁,只能深藏在心中,不仅不能对伊人说、对别人说,而且还生怕流莺乳燕知道。由是她只好自己隐忍着,在情感的苦汁里泡得透湿。“尺素”以下,由眼前所感苦境,转入对于游子的痴情等待中去。言其既得不到伊人的一封信,也不知道伊人如今身在何方。以“彩云”这一美好的称谓指称对方,表明了她的痴迷未减,以“依旧”来暗怨游子的薄幸,一直未告诉她自己的行踪。这一痴一怨,与前文相忆而无说处一样,表明她的内心充满着惶惑和矛盾,欲爱不得,欲罢不能。结韵所传达的感情也充满了矛盾:她羞上层楼,怕见平芜,却又情不自禁,登楼远望。作者写女子的相思,运笔如此细腻宛转,确能勾魂摄魄。
对于这样一首从女性那一面写来的闺中念远词,因为读解到这一层次不能窥见抒情主体的精神风貌,所以人们往往试图给它“最终的解释”,即把它与作者自身的情感状态联系起来,因而得出它是一首政治寄托词的结论。如以春意衰败寄托时局衰微之意;以盼望游子音讯,寄托盼望北伐消息之意;以怕流莺乳燕,寄托忧谗畏讥之心。也就是说,词中这位寂寞的江南女子,是作者对于自己的政治形象的审美化和柔化创造。中国诗词既然原有“美人香草”的抒情路子,采取这一角度来解释本词,也就未必不可以成立。只不过要句句扣死,却也未免失于穿凿。倒不如采取“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认知态度,更为合理。
【作者名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辛弃疾《满江红·暮春》赏析-宋代关于情爱心歌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