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宋代关于田园风情的古诗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8-30 19:09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宋代关于田园风情的古诗

【赏析】

本词是作者农村词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描写江西农村夜的风景变化和观景者的情绪,意境幽邃,构思灵妙,深具艺术魅力。

上片写山野静景,用墨丰润饱满,暗示出作者安闲自适的心情。作者欲写乡野之夜那深邃的安静,却以局部的声响来表现之。首韵写在太过明亮的月光下,远枝上无浓荫遮覆的鹊鸟睡不安稳的样子和清风吹拂中半夜里的蝉鸣。这都是为了突出自己夜归时的闲适。明月清风,蝉鸣鹊噪,无不是行人的消闲物。接韵作者由蛙声喧闹如鼓,知道了稻田的水分充足,感到了丰年的临近,并且这种感受又被稻花香味所证实。此处借蛙鸣来“说丰年”,不仅巧妙,而且得当。因为田里没有水则没有喧闹的蛙鸣,没有水,水稻也就长不好,蛙声——水——水稻的天然联结,使得“蛙声一片”足够资格去“说丰年”。可以想见,当热爱田园的作者听到这片蛙声的时候,心情比在起韵时更为舒畅。

下片写山雨欲来前的景象,用墨疏淡灵动,却表明了作者由安闲到急迫的心情变化。他先以一个疏宕的数词对偶句,写夏夜风景的变化。刚才还有亮得让鹊鸟睡不安的明月呢,一转眼,天空只剩下“七八个星”了,紧接着,“两三点雨”落到了身上。这里用笔虽然轻描淡写,但明松暗紧,气氛陡然紧张。深谙江南气候的作者,知道在这多雨的季节,“两三点雨”就是急雨将来的信号,而他正在山前,无处可躲避。他一边在记忆中搜索着避雨所,一边匆忙绕过山前路,转过溪桥,记忆中的“茅店”突然(果然)出现在眼前——他的喜悦、庆幸之情无以言表。这一韵,他以一个倒装句,把“旧时茅店”这个可爱的避雨之处提到溪桥前面,以突出他的关心所在。一个“忽见”,以短促的节奏写尽了他的惊喜和欣慰,而全词也依赖一“见”字,点明夜行者本人。这两句,把他夜行遇雨的紧张心情写得十分透足,也把他见到“茅店”的喜悦写足了。

把自己这样狼狈的情状写进词中,是对自己的调侃,显示出心情的轻松。在表现手法上,词纯采用赋法写景,有拙稚风味。在构思上,全词通篇明写景,直至篇末“忽见”处,才把其人点出,以之反领全篇,更见韵味。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宋代关于田园风情的古诗

【作者名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文章标题: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宋代关于田园风情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653.html

上一篇: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宋代关于田园风情的古诗

下一篇: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着意寻春懒便回赏析-宋代关于田园风情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