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行色·冷于陂水淡于秋
司马池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
赖是丹青无画处,画成应遣一生愁。
【赏析】
“行色”是什么?它似乎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无状的客观存在,但又无年代、地区、远近、长短、轻重之分。如何才能恰切地用诗来表现它呢?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老父亲司马池,以其生花妙笔“有神无迹”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梅圣俞有言:‘诗之工者,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诗有焉。”(张耒《右史集》卷四十八)
本诗起句首先赋“行色”以可感的温度和可视的色彩:“冷于陂水淡于秋”——比陂塘之水更冷、比水畔之秋更淡。感觉虽不强烈,但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承句“远陌初穷见渡头”,假设行人经过远途跋涉终于来到一个河边的渡口,将“行色”展示在一个表面上客来人往、实际上人自为客的特定场景,让读者从大家的互不相识、各不相帮中感受那种惨淡的人情冷暖。“赖是丹青无画处,画成应遣一生愁”两句,又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作者、实际上也是读者对于“行色”的特殊感受:幸好,没有人能够将这种东西画出来;如若真的有人画出了“行色”,那是会令人为此而愁苦一生的!不过,有了这首诗不就已经使人愁苦不已了吗?
【作者名片】
司马池
(980—1041)陕州夏县人,字和中。登进士第。授永宁主簿。历建德、郫县尉。蜀人传言戍兵叛,蛮将入寇,邑民争相出逃。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纵民游观三夕,民心遂安。知数州县,所至皆有政声。累擢天章阁待制、知河中府,徙同州,又徙杭州。因不知吴中习俗,决事不当,被劾降知虢州,徙晋州。
文章标题:司马池《行色·冷于陂水淡于秋》赏析-宋代关于肠断离愁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