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扬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赏析】
姜白石精于音乐,善于自度新声——本词就是他早期初到扬州时的一首优秀的自度作品。全词明显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的艺术特点:
(一)虚实结合。如上阕一起三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自虚笔开篇,而“解鞍少驻初程”却已落到实处;以下的“过春风十里”为虚,“尽荠麦青青”则为实;“自胡马窥江……犹厌言兵”为虚,“渐黄昏……都在空城”为实;“杜郎俊赏……难赋深情”为虚,“二十四桥……冷月无声”为实;而歇拍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则又将实化虚,给读者留下情感性的想象空间。
(二)情景交融。本词最经典的情景交融,如上阕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人似乎只是进行不动声色的客观描写,实际上早已将自己的感情深深地融入到里边。
(三)对比描写。本词的对比描写主要表现为:一是相同时间不同景象的对比,如“春风十里”与“荠麦青青”的对比,将春风浩荡与荒芜凄凉如此无情地组合在一起,达到一种无以言说的凄惨效果。二是今昔对比,如“胡马窥江”前后的对比,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破败进行比照,更显出作者内心哀痛情感之深刻;三是情景对比,如“渐黄昏、清角吹寒”与“波心荡、冷月无声”,就两个特定的时间情景进行比较,笔致清绝哀婉。
(四)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如“胡马窥江”“犹厌言兵”“冷月无声”“红药知为谁生”,等等。作为一位著名词人,白石先生能够在一首作品中容纳多种修辞方法,使作品主题达到一种凄美超凡的艺术境界,不能不可谓词中圣手矣!
【作者名片】
姜夔
姜夔(1155—1220),字尧章,鄱阳(今属江西)人。因曾隐居吴兴白石洞,自号白石道人。他的字写得很好,平时生活,即靠卖字和朋友接济,陈造《次尧章饯南卿韵》诗所谓“姜郎未仕不求田,倚赖生涯九万笺”。晚年居杭州,卒。苏泂《到马塍哭尧章》云:“除却乐书谁殉葬,一琴一砚一兰亭。”可见其身后之凄凉。
他是身经四朝的江湖布衣,亦是南宋词人中兼长作诗的一个。曾学诗于萧德藻,其妻即萧氏侄女,又介绍他去见杨万里,很受杨的赏识。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二,记杨“谓其冢嗣伯子曰:‘吾与汝弗如姜尧章也。’报之以诗云:‘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当谁第一功。新拜南湖(指张镃)为上将,更差白石作先锋。’”这虽然是前辈的誉扬语,但在当时几个大家之后,他亦确不失为后起中一枝秀笔。他的诗古近体共七十余首,七绝约占一半,亦最精致,做到如他《诗说》中说的“小诗精深,短章蕴藉”的地步。如果想从南宋人七绝中找一点晚唐风味,姜夔诗里多少可以得到一点满足。他的《诗说》,虽数量不多,却有一些很警辟的话。
他是受过江西诗派影响的,后来觉得太受束缚,“虽黄诗亦偃然高阁矣”(诗集自序)。但由于“三薰三沐师黄太史氏”,黄诗对他的影响还是有些。他在自序二中说:“作者求与古人合,不若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若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即是说,对于前人的诗风不强求其合,亦不强求其异,而应合其所当合,异其所当异。
文章标题: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宋代关于韵里风光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