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声声慢·

姜夔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晚,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姜夔《声声慢·秋声》赏析-宋代关于风物歌吟的古诗

【赏析】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自从宋玉在《风赋》中为秋天定下这个萧瑟悲戚的基调以来,北宋欧阳修也在其一篇《秋声赋》中,将秋天之声写得肃飒惊心、寒气逼人,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本词紧扣“秋声”之题,通篇每韵同用“声”字,更演绎出一个“蒋捷版”的词体《秋声赋》,可谓奇哉。

上阕开篇描写词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色彩虽然鲜艳,却因为巷深、窗低而一片凄凉。以下的“雨声”“风声”“更声”,也似乎全都带上了“凄凉”的情感。词人为什么如此叹惋呢?“故人远”三字给出了一个相当合理的答案:原来是故人不在,以至于思念中的词人将“檐底铃声”误解为她给自己摇响的“玉佩”之声呢。下阕继续采集“角声”“笳声”“砧声”“蛩声”等,就好像一曲旋律生动、内容丰富的交响乐,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矣。煞拍的“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更是把嘹唳的“雁声”引入曲中,使全词又加深了愁苦、凄凉、悲切、思念的色彩。

姜夔《声声慢·秋声》赏析-宋代关于风物歌吟的古诗

【作者名片】

姜夔

姜夔(1155—1220),字尧章,鄱阳(今属江西)人。因曾隐居吴兴白石洞,自号白石道人。他的字写得很好,平时生活,即靠卖字和朋友接济,陈造《次尧章饯南卿韵》诗所谓“姜郎未仕不求田,倚赖生涯九万笺”。晚年居杭州,卒。苏泂《到马塍哭尧章》云:“除却乐书谁殉葬,一琴一砚一兰亭。”可见其身后之凄凉。

他是身经四朝的江湖布衣,亦是南宋词人中兼长作诗的一个。曾学诗于萧德藻,其妻即萧氏侄女,又介绍他去见杨万里,很受杨的赏识。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二,记杨“谓其冢嗣伯子曰:‘吾与汝弗如姜尧章也。’报之以诗云:‘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当谁第一功。新拜南湖(指张镃)为上将,更差白石作先锋。’”这虽然是前辈的誉扬语,但在当时几个大家之后,他亦确不失为后起中一枝秀笔。他的诗古近体共七十余首,七绝约占一半,亦最精致,做到如他《诗说》中说的“小诗精深,短章蕴藉”的地步。如果想从南宋人七绝中找一点晚唐风味,姜夔诗里多少可以得到一点满足。他的《诗说》,虽数量不多,却有一些很警辟的话。

他是受过江西诗派影响的,后来觉得太受束缚,“虽黄诗亦偃然高阁矣”(诗集自序)。但由于“三薰三沐师黄太史氏”,黄诗对他的影响还是有些。他在自序二中说:“作者求与古人合,不若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若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即是说,对于前人的诗风不强求其合,亦不强求其异,而应合其所当合,异其所当异。

文章标题:姜夔《声声慢·秋声》赏析-宋代关于风物歌吟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914.html

上一篇:周密《野步·麦垄风来翠浪斜》赏析-宋代关于风物歌吟的古诗

下一篇:萧立之《第四桥·自把孤樽擘蟹斟》赏析-宋代关于风物歌吟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