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鲁儒》古诗全文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嘲鲁儒》古诗赏析一
太白一生与儒生、释徒、道士等都有交往,一方面受其浸染,吸取有益的营养;另一方面又克服弊端,扬弃落后、繁琐的部分,形成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儒学,他尊敬孔子,自称“小儒”,希望“再复鲁道”,却又不时持嘲笑和批判的态度,“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行行且游猎篇》)。此篇以鲁儒为讽刺对象,写于开元末诗人移居东鲁之后,观点最有代表性。
全诗五言十四句,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批判鲁儒死守章句,不切世用,是典型的书呆子。唐代虽说是开放性的社会,但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唐太宗鉴于东汉以来儒学师说多门的情况,令孔颖达撰《五经正义》,颜师古定《五经定本》(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使儒学定于一统,作为官书颁行天下。科举明经必读《五经》,进士科也离不开《五经》,这样就造成了“四方儒士,多抱负经典”(《旧唐书·儒学传》)的局面。
死守经注,白首穷经,造成了新的思想束缚。诗人对此不满,借鲁儒而发之。另外,他寓家瑕丘(即兖州),与孔子故里曲阜仅距数十里之隔,这里的儒生他大约见过不少,感触可能特深。他们因守旧训,脱离实际最为严重,所谓“经济策”,是指经时济世的方略,亦即治理天下的具体办法。茫然坠烟雾,即茫然不知,如入烟云雾障不辨东西南北。
接着四句为第二层,描写他们形象的迂腐可笑,不合时宜。足上穿的是仿制汉代的带有文饰的远游履,头上戴的是仿制汉代的形高而方的方山冠,顺着直道缓缓地踱步,还没等人走开,那宽大的衣袖早就扇起了蒙蒙尘土。作者真像一位高明的画家,这带有动态的鲁儒肖像可是活灵活现啊。
最后六句是第三层意思,作正面的评论。作者熟悉历史掌故,常对历史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里提到了秦相李斯和汉初的叔孙通。李斯作为法家人物,对峨冠、褒衣(大衣襟)、博带的儒生根本不看重,结果终于说服了秦皇罢黜儒术,烧掉儒学经典,罚儒生筑长城。叔孙通为汉高祖刘邦制订礼制,建立汉初的封建秩序。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他曾讥笑两位不肯随他进京的鲁儒为不知时变的“鄙儒”。
诗人于此干脆声明自己心仪叔孙通,与鲁儒并非同一类人,即是有志于经世济时,关心现实,决不做腐儒、鄙儒。“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三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学剑是为出仕作准备。“我隐屠钓下,尔得玉石分”(《赠瑕丘王少府》)隐居是为了造就社会声誉,将来好同吕尚一样为君王所用。
结尾两句讽刺他们未达时事,只配归耕汶水之滨,终老于斯。作者把自己摆进去,这无疑告诉我们他讽刺的只是儒生的一种,而不是全部。他的思想体系以儒道互补为基础,对儒家的兼济天下、积极用世是拥护的赞赏的。鲁儒们的不知时变,不通世务,正违背了儒家的根本政治理想。全诗形象鲜明,巧用对比,意蕴丰盈,为集中名篇之一。
《嘲鲁儒》古诗赏析二
李白的这首《嘲鲁儒》以辛辣的言词,形象的笔墨,嘲笑了鲁地那些食古不化、不通世务的迂腐儒生。
前四句总写鲁儒的迂腐无能。诗人以一个老儒生为代表,尖锐地指出:谈论五经,是其惟一职业;老死于章句之下,是其一生归宿;你如果问他经世济民之策,他便如坠五里雾中,茫然不知所答。短短四句诗,简炼精到地概括了腐儒的本质特征。其所能者如彼,其所不能者又如此,则其视野之狭小,生活之单调,学问之无用,尽在不言之中。
中间四句转写鲁儒的穿戴行动,以特写的方法,进一步展现其迂腐可笑??“远游履”、“方山巾”,早已过时,但鲁儒仍把它们穿戴起来,以显示自己的古雅脱俗。本来有捷径可走,但鲁儒偏要走直道;放大步子,自然走得更快,但鲁儒偏要缓缓而行。而这,只不过为了显示自己的端庄方正。这里,诗人以微妙的细节描写,从下到上、从衣着到举止,传神地勾勒出鲁儒的迂腐形象,令人捧腹。
最后六句以议论作结。“秦家”二句,借秦丞相李斯曾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表明:那些身着宽袍长带的儒生向来就不受人们重视;“君非”二句,借汉初为朝廷订定朝庙典礼的叔孙通为喻,指出鲁儒泥古不化,连叔孙通都不如,更不能与“我”相提并论了。诗情至此,愈趋激烈,末二句直以使令语气出之,意谓:你们连时事都不通晓,那就趁早回到汶水边的老家种地去吧!。
这首诗,题为《嘲鲁儒》,但所嘲讽的,却远远超出鲁儒的范围。从表现手法上看,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有冷静的评判,有幽默的讽刺,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仅使得全诗气脉贯通,结构严谨,而且还造成一种笔锋所向,势如破竹,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艺术效果。。
文章标题:李白《嘲鲁儒》古诗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058.html
上一篇: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古诗赏析
下一篇:李白《三五七言》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