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典诗歌鉴赏之美
雄奇飘逸、豪迈奔放的李白不仅以旺盛的创作力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其昂扬乐观的精神品质,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在逆境失意中保持一份文人的洒脱与傲骨。《蜀道难》是李白的经典之作,收录于苏教版语文高中必修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宁静严肃的教学方式,以更加民主包容的理念,带领学生走进豪迈奔放的“谪仙人”,走进大开大合的《蜀道难》,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积淀人文素养。
一、研读典故,知语言之美
李白诗句明快自然,艺术成就极高。在《蜀道难》中,诗人以凝练的语言,展现川蜀一带山之高,水之急,绝壁之峻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诗歌律散结合的特点,围绕书本注释,带领学生,研读典故,领会李白诗歌笔意纵横背后的厚重文化,引导学生积淀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学——激情导入、探究学习
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教学的开始,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运用不同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其次,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依据学生学习程度来确定不同层级的课程目标,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够有信心和兴趣完成课时目标。最后,教师要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方法。
2.导——答疑解惑、引导体验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整体感知后,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遗漏的知识点或深层次的疑难问题进行补充提问,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度挖掘拓展,完善知识结构。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疑问,激励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之间交流来解答疑惑。同时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依据教学目标,提出一些有启迪意义、能有效扩展学生学习广度和深度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回答,用类比、设陷阱等多种方式引导。比如教学中对于女子再嫁的问题的延展就是这一原则的应用。
3.练——当堂练习、巩固拓展
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安排练习,有效巩固学习成果。对于当堂出现的问题,当堂解决,对于部分上课时没全部掌握知识点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要学会举一反三,能够解决拓展练习中的问题。
“学导练”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极大的帮助,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当然,对于“学导练”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实践、改进、优化。
师:《蜀道难》一文,我们已经读过许多遍,很多学生都喜欢这篇文章的大气、豪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首诗注释特别多,看看注释,看看你能知道哪些字词的含义?
生:蚕丛、鱼凫是古代两位君主的名称。
生:“地崩山摧壮士死”中还含有一个神话故事。
生:“六龙回日”是出自上古羲和驾六龙而归的传说。
师:对!李白用了如此多的典故,再读读,“子规”咱们熟悉吗?“锦城”咱们在哪见过?
师:你很会联想,是的!“子规”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生:望帝化成杜鹃的故事。
生:“锦城”我们也很熟悉,我读过“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师:的确,“锦城”也是是自汉代以来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象征富庶之地。看来,书本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还可以告知我们诗句背后的丰富故事。同学们要善于利用注释,挖掘诗歌内在含义。说了这么多典故,再读读诗歌,看看你有什么新感受。
生:我喜欢这首诗,原来是觉得它朗朗上口,现在我知道许多未曾看见的东西。
生:读《蜀道难》,也是在读许多历史传说!
师:同学们,李白诗歌之美,不仅仅是在于几个感叹符号,几个对偶句,更是因为其诗歌里含有的浓厚文化气韵,这二百九十四个汉字,看似简单直接,实则是内涵厚重,要言不烦。
形式之美,熟读成诵后,都可以有所领悟。而语文教学,在带领学生寻找美、感受美的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体悟挖掘语言之美及美在何处。
二、涵泳修辞,品意蕴之奇
《蜀道难》被人评价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朗朗上口的诗歌,获得后人如此高的评价,蜀道之奇,诗歌意蕴之奇,值得师生共同揣摩。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蜀道难》中的修辞手法为讨论核心,引导学生发掘、揣度诗歌中比喻、夸张等手法的妙处。如诗中描写蜀道之险,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的艰险,梯道并非来自于天空,但夸张手法的运用,却让读者仿佛看见悠长险峻的蜀道,绵延至天空,难以企及的场景。描写山势高峻,难以前行时,诗人联想子规和猿猱的悲鸣,让静态的诗句,浮现着动态的声音,子规悲鸣的典故,由来已久,引用至此处,既是子规难行的啼叫,也是行蜀道之人内心悲鸣的外化。
围绕修辞析手法展开诗歌鉴赏揣度,既为品味《蜀道难》意蕴之奇提供方法指导,也是诗歌分析的普遍角度,在古诗教学中,承担着举一反??的作用。
三、诵读华章,积人文之气
方法与鉴赏的学习,通过有效的训练,人人可以习之。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其诗歌不仅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危乎高哉”“剑阁峥嵘”的蜀道自然风景,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引经据典、上下求索的文化蜀道,在这里,有蚕丛鱼凫,有秦塞人烟,有猛虎长蛇,有锦城还家。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到秦汉的历史典故,李白旁引博征,在浪漫激情的诗歌创作中,打破宋齐梁陈的淫靡浮华,呈现出深厚的人文素养。这份信手捏来的文化自信,值得学生品味,也值得学生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配乐朗诵、比赛诵读等方式,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蜀道的逶迤崎岖,走进“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自信诗人。在分析诗歌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灵活变通,以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诵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唤醒自身的审美注意,走进诗歌意境。
“三分诗歌七分读”。诵读是诗歌理解的起点,也是诗句人文内化的终点,熟读成诵的过程,既是理解诗句内容,也是帮助学生积淀文学经典。一如李白诗歌,狂飙骤起的背后,隐含着“五岁诵六甲”的绵延积淀。当下的语文学习亦是如此,只有脚踏实地地积淀学习,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有灵魂,让自己的语言动人心魄。
李白的诗歌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比诗歌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诗人不拘一格的鲜明个性和其对河山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读李白诗歌,览壮阔山河,品味高风绝尘之词,习其正直孤傲品质。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李白《蜀道难》教案-探索古典诗歌鉴赏之美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125.html
上一篇:李白《秋浦歌》风格之别论
下一篇:李白诗中的及时行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