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古诗全文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古诗赏析
本为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李白的诗中写边塞的很多,此为名篇之一。共十二句,四句为一层次。
开头四句点明诗题,月照天山,风度玉关,关、山、月三字就全了,可以说是一首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意境浑然一体,前人认为“气盖一世”,写得闲雅浑厚。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不靠海,但横亘在天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是在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 但李白有的是笔力。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这里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佇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 《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中间四句回顾古代边关战斗,从“关”字想开去,连接极自然。据《汉书·匈奴传》,匈奴冒顿单于曾围困汉高祖刘邦于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山名)七日,后因为设法贿赂阏氏,匈奴才解兵去。这里借汉喻唐,如今胡(吐蕃)又来窥我青海湾矣。从来(由来)征战之地,都是牺牲极大的,因此难有归来之人,这就预示了后面戍客和思妇共同的苦闷。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二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联系起来了。所见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而运笔又毫不费力。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得如此。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运笔举重若轻,思绪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它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写法上,前四句是描写景象,中间四句是叙事和议论,后四句转入写人,戍客(战士)和思妇各两句:荒凉的“边色”,戍客思归而不得,因而愁眉苦脸;而闺中高楼的思妇,也连连叹息于此夜,意味着他们双方虽万里之隔,其望团聚之心则一,倾注了诗人对长期战争造成夫妻不能会面悲剧的同情。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别也”,李诗归结的题旨亦正在此。唐代与吐蕃的矛盾是很尖锐的,曾发生了多次的战争,诗人的描写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关阅读
陆游《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赏析-宋代关于梦里关山的古诗
陆游《初秋梦故山觉而有作》犬吠舍前后赏析-宋代关于梦里关山的古诗
文章标题:李白《关山月》古诗及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156.html
上一篇:李白《侠客行》古诗赏析
下一篇:李白《阳叛儿》古诗赏析